近期,福州65岁的陈先生因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引发罕见的“低磷骨软化症”。他半年内身高骤降5厘米,腰椎影像异常,血磷严重偏低,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经福州市第二总医院骨内科肖莉莉主任诊断,病因是药物导致的肾小管磷重吸收障碍,而非普通腰椎病。这一案例揭示了代谢性骨病的隐蔽性和药物性骨病的诊断盲区。
低磷骨软化症,你了解多少?
低磷骨软化症的核心在于磷代谢失衡。当血磷浓度低于0.85mmol/L时,骨骼矿化所需的羟基磷灰石无法形成,导致骨小梁结构疏松、承重能力下降。像陈先生血磷仅0.51mmol/L,远低于正常值,直接引发椎体压缩性变形。该病临床表现呈梯度变化,早期是下腰痛、髋关节疼痛,中期身高缩短(平均年缩短1 - 3cm)、步态异常,晚期可能脊柱后凸或病理性骨折,陈先生穿袜困难、夜间痛醒等符合中期症状。与骨质疏松症和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维生素D缺乏型骨软化症区分的关键指标包括血磷水平、尿磷排泄量及肾性病因筛查。肖莉莉团队通过检测尿磷/肌酐比值(>1.5提示肾性丢失)锁定药物致病因素。此外,低磷骨软化症症状易与腰椎退行性疾病混淆,但骨软化症患者骨密度检测常正常或轻度下降,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CT/MRI可见椎间盘膨出压迫神经。若盲目按骨质疏松治疗,过量钙剂可能加重血管钙化风险(血钙升高超过2.7mmol/L时可引发心律失常)。
哪些药物会引发低磷骨软化症?
除了陈先生服用的阿德福韦酯,含铝抗酸剂、两性霉素B、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均可能损伤近端肾小管,阻断磷重吸收(正常肾小管回收率>85%)。长期服用上述药物超过6个月的慢性病患者(如乙肝患者、肾衰竭透析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者、老年人群(肾小管功能随年龄下降)是高风险人群。陈先生因乙肝治疗持续用药8年,叠加年龄因素加速病情进展。服药期间出现肌无力(尤其近端肌群)、不明原因骨折、血磷持续偏低(<0.8mmol/L),应立即停药并转诊代谢专科。对于高风险患者,可改用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等肾毒性较低的抗病毒药物,并建议每3个月检测血磷、尿磷排泄率及肾功能,当血磷<0.7mmol/L时启动磷剂补充(如磷酸盐口服液)并使用活性维生素D3促进吸收,用药请遵医嘱。
低磷骨软化症如何治疗?
治疗低磷骨软化症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补钙优先,盲目补充碳酸钙会加重血管钙化,尿钙排泄增加导致肾结石风险;单一补磷,仅口服磷剂,无维生素D协同作用时磷吸收率不足10%;症状掩盖,依赖止痛药会掩盖病情进展,延误骨变形干预时机。正确的阶梯式治疗方案是:首先病因阻断,停用致病药物或调整剂量,如陈先生改用替诺福韦后肾磷丢失停止;接着磷代谢重建,每日分次口服磷酸二氢钾(剂量需个体化,目标血磷0.9 - 1.1mmol/L);最后骨代谢调控,联合骨化三醇(0.25 - 0.5μg/天)促进肠道磷吸收,每6个月复查骨密度监测疗效,用药请遵医嘱。康复管理方面,可佩戴腰围支撑减轻椎体压力,进行低强度抗阻训练(如坐姿抬腿)增强核心肌群,避免负重活动防止骨折。 身高骤降和骨痛或预示骨骼危机,长期服药者应定期筛查磷代谢指标,早诊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