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沈阳马拉松男子全程马拉松冠军、肯尼亚选手基比托克·沙达克在颁奖仪式上突发低血糖晕倒。他在取得2小时13分11秒的好成绩后登上领奖台,却突然弯腰支撑身体,随后失去意识倒地。现场安保及医护人员迅速救治,约20分钟后他恢复意识并重新领奖。主办方确认其身体无大碍,他本人称是赛前赛后未及时补充碳水导致,此事件引发对运动性低血糖等方面的广泛讨论。
运动性低血糖,你了解多少?
运动性低血糖有其特定的生理机制和风险特征。马拉松全程约消耗300 - 600克碳水化合物,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2小时后基本耗尽,这时身体靠肌肉糖原分解和血糖供能。当血糖浓度低于3.9mmol/L,大脑葡萄糖供应不足,就会引发头晕、视物模糊等低血糖症状,严重时会昏迷或癫痫样发作。 运动员面临特殊风险因素。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方面,全程马拉松平均耗时3 - 4小时,补给不足会使血糖下降加快。个体代谢差异上,非洲选手基础耐力高,肝糖消耗时间长,但赛后静止代谢率骤降易致“血糖反跳性骤降”。环境与补水也有影响,沈阳当日28℃高温,加速汗液流失导致脱水,影响胰岛素分泌和血糖吸收。国际马拉松医学协会统计显示,全程选手中约12%赛后有低血糖症状,5%需医疗干预,2023年柏林马拉松冠军选手就曾因低血糖呕吐送医。
马拉松低血糖诱因大揭秘!
马拉松运动中低血糖的诱因众多。赛前准备缺陷方面,专业建议赛前3天每日摄入6 - 10克/公斤体重的碳水,部分选手为减重未充分执行,沙达克赛前可能仅摄入少量早餐,初始血糖储备不足。 赛中补给策略失误也很关键,每5公里应补充30 - 60克碳水,多数选手集中在终点前补给,沈阳赛道补给站间隔8公里,加剧了风险。而且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胰岛素分泌和血糖利用率。 赛后恢复期管理也容易疏漏,剧烈运动后肌肉摄取葡萄糖增加,立即停止补给,血糖20分钟内可能下降0.5mmol/L,沙达克领奖时静止状态加速了症状显现。冲刺阶段肾上腺素水平升高抑制胰岛素分泌,赛后骤降又导致血糖吸收障碍。
如何预防和应对运动性低血糖?
专业运动员要做好管理。赛前48小时执行阶梯式碳水化合物负荷,最后3餐碳水占比提升至70%,并监测尿糖排除糖尿病风险。赛中使用含0.5 - 0.7g/分钟碳水的运动饮料,每20分钟补充150 - 200ml,携带能量胶按每小时30克补充。终点前最后5公里增加10%碳水摄入,沈阳赛道建议在35公里处增设强制补给站。 现场急救有标准流程。先通过血糖仪快速检测,<3.9mmol/L确诊,观察是否有抽搐、意识障碍。轻度症状(头晕、出汗)口服15 - 20克快速吸收碳水;中度症状(言语不清、步态不稳)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 - 40ml,同时监测心率;重度症状(昏迷、癫痫)立即注射胰高血糖素(1mg肌肉注射),并准备气管插管。用药请遵医嘱。 赛事组织者也有责任。要强制补给规范,全程赛道每5公里设补给站,提供含盐分的运动饮料及能量凝胶。医疗前置部署,终点区域配置便携式血糖仪与急救包,医疗团队接受运动性低血糖处置培训。还要开展选手教育计划,赛前发放《能量补给指南》,强制签署补给策略确认书。 沙达克事件给跑者和赛事方敲响警钟,采用科学补给法则和防护体系,才能让马拉松运动更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