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动脉硬化闭塞症就像一个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它主要影响下肢动脉,严重时不仅会让你面临肢体缺血、坏疽甚至截肢的风险,还会大大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了解这个疾病,学会如何应对它。
动脉硬化闭塞症危害知多少?症状如何识别?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害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大类,我们得好好了解一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 局部危害:
- 下肢缺血表现:早期很多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就是行走的时候肌肉会酸痛,但是休息一下就缓解了。可别小看这个症状,如果不重视,随着病情发展,就会出现静息痛,哪怕你一动不动,肢端也会持续疼痛,尤其是晚上,疼得更厉害。到最后,还可能出现溃疡、坏疽,甚至面临截肢的风险,想想都可怕。
- 组织坏死机制:要是动脉完全闭塞了,肢体远端因为长期缺血,皮肤会变得苍白、发绀。一旦合并感染,就会发展成湿性坏疽,这时候可能就得通过清创或者截肢来处理了。
- 全身危害:
- 心脑血管风险:动脉粥样硬化可是个全身性的疾病,斑块要是脱落了,就可能引发心肌梗死或者脑梗死。大概有60%的患者都合并有冠心病,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 肾功能损害:肾动脉狭窄会导致肾缺血,从而引发高血压、蛋白尿,严重的话还会导致肾衰竭。这时候就需要通过药物或者血运重建来进行干预了。
- 症状识别要点:
- 早期信号:平时要多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行走的时候下肢疼痛,休息后又能缓解,这可能就是间歇性跛行的表现。另外,要是发现足部温度降低、毛发脱落,这也可能是缺血的迹象。
- 紧急情况判断:一旦出现静息痛加剧、皮肤颜色变黑、伤口不愈合或者发热(这可能提示感染),那就要立即就医了,不然坏疽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如何诊断与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注意事项?
-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血管超声可以作为初步筛查的手段;CTA/MRA能进行血管三维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则是诊断的金标准,它能明确狭窄或者闭塞的位置。
- 功能评估:踝肱指数(ABI<0.9就提示可能有病变)以及肢体血流多普勒检测也能帮助医生了解病情。
- 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降脂药(像阿托伐他汀)、扩血管药物(例如西洛他唑),同时还要联合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
- 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可以恢复血流;如果是严重闭塞的情况,还可以考虑旁路手术。
- 并发症处理:要是有肾动脉狭窄,就得使用ACEI/ARB类药物(比如缬沙坦)来保护肾功能;如果出现感染坏疽,就需要用抗生素联合清创来治疗。
- 治疗配合要点:
- 手术禁忌警示:高龄患者或者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的人,在做手术之前一定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可能优先选择药物控制会更安全一些。
- 术后护理:术后要保持患肢清洁,避免受压或者外伤,还要定期复查血管超声,监测血流恢复的情况。
怎样预防与日常管理动脉硬化闭塞症?
- 生活方式干预:
- 运动管理:每天进行30分钟的规律步行,比如“间歇行走疗法”,可以促进侧支循环。但是要注意,可别进行剧烈运动,不然可能会加重缺血。
- 饮食调整:要坚持低脂饮食,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多吃深海鱼(富含Omega - 3)、燕麦(含有可溶性纤维)以及新鲜蔬果,每天还要保证喝1500 - 2000ml的水。
- 药物依从性:
- 抗凝药物: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最好在餐后吃,这样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同时还要监测出血风险。
- 血脂控制:他汀类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并且要定期复查血脂四项和肝功能。
- 自我监测与随访:
- 日常监测:每天都要检查足部皮肤的颜色、温度,记录疼痛程度的变化。
- 定期复查:每6个月要进行一次血管超声检查,每年还要评估心电图、颈动脉超声以及肾功能指标。
- 风险因素管理:
- 戒烟: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所以一定要彻底戒断。可以通过尼古丁替代疗法或者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戒烟。
- 血糖/血压控制: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血压要维持在<140/90mmHg。 动脉硬化闭塞症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能早期识别,规范管理,就能显著降低截肢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大家平时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通过症状自查及时就医,遵循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且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是出现下肢持续疼痛、伤口久不愈合等警示信号,千万别拖着,赶紧去血管外科或者心内科就诊,通过多学科协作,一定能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