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CAD),又称冠状动脉功能障碍,是全球首要致死原因。当为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内脂肪斑块堆积)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时,血流受限引发缺血(供氧不足),可能产生心绞痛(胸痛)、心肌梗死(心脏病发作)或死亡。
深入理解CAD对预防与治疗至关重要,因其多数风险因素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干预进行管理。
冠状动脉疾病病理生理机制
- 正常动脉:具有弹性的冠状动脉负责输送富氧血液至心脏
- 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脂肪、钙质等物质在动脉壁内累积形成斑块
- 疾病进展:斑块硬化导致动脉狭窄,限制血液供应
- 并发症:斑块破裂可能形成血栓,完全阻断血流引发心肌梗死
- 关键认知:CAD是进展性疾病,常在症状显现前已静默发展数年
CAD风险因素分类
不可逆风险因素
-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后风险上升
- 性别:男性风险更高,但女性绝经后风险增加
- 种族:南亚人群易感性较高
- 家族史:遗传基因增加患病概率
可逆风险因素
- 糖尿病
- 高血压
- 吸烟
- 肥胖
- 缺乏运动
- 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
- 代谢综合征
特别提示:虽然无法改变遗传或年龄,但调整生活方式可显著降低风险
CAD临床表现
CAD在动脉显著狭窄前常无症状,心肌缺氧引发症状:
心肌缺血
- 定义:心肌供氧不足
- 症状:
- 胸闷或胸痛
- 疲劳
- 呼吸困难
心绞痛
- 定义:心肌缺血所致胸痛
- 类型:
- 稳定型心绞痛:活动时发作,休息可缓解
- 不稳定型心绞痛:静息时发作,预示心脏病发作先兆
- 症状:
- 胸痛/压迫感(放射至颌部、颈部、手臂或背部)
- 呼吸急促
- 疲劳、出汗、恶心
心肌梗死
- 定义: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 症状:
- 剧烈压榨性胸痛
- 硝酸甘油或休息无法缓解
- 冷汗、眩晕、意识丧失
- 关键区分:缺血=氧减少;梗死=心肌细胞死亡
CAD诊断方法
1. 血脂检测
- 低密度脂蛋白(LDL):"坏胆固醇",促进斑块形成
- 目标水平:<100 mg/dL
- 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清除血管胆固醇
- 目标水平:>60 mg/dL
- 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增加CAD风险
2. 心电图(ECG)
- 检测心脏电活动变化
- 关键发现:ST段或T波改变提示缺血或梗死
3. 其他诊断技术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
- 负荷试验:运动时监测ECG变化
- 冠状动脉造影:可视化冠状动脉阻塞
CAD治疗方案
管理目标为缓解症状、预防进展、降低并发症风险:
1. 生活方式干预
- 心脏健康饮食:低钠、低脂、高纤维
- 规律运动:
- 中等强度每周75分钟
- 或剧烈强度每周150分钟
- 戒烟:降低斑块进展风险
- 压力管理:冥想、瑜伽、放松疗法
2. 药物治疗
- 他汀类药物:降低LDL胆固醇
- 抗高血压药: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ARB
-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减少血栓形成
- 硝酸酯类:缓解心绞痛
3. 手术治疗
- 冠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开通狭窄动脉
-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使用血管移植物绕过阻塞部位
CAD预防措施
预防策略可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
-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
- 戒烟
- 平衡饮食(富含水果、蔬菜、ω-3脂肪酸)
- 规律运动
- 维持健康体重
- 定期检查胆固醇和血压
脂蛋白对比表
胆固醇类型 | 全称 | 绰号 | 目标水平 | 对心脏健康影响 |
---|---|---|---|---|
LDL | 低密度脂蛋白 | 坏胆固醇 | <100 mg/dL | 沉积脂肪→动脉粥样硬化 |
HDL | 高密度脂蛋白 | 好胆固醇 | >60 mg/dL | 清除胆固醇→保护作用 |
结论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可预防却威胁生命的心血管疾病。通过早期识别风险因素、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筛查及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核心建议:降低LDL,提高HDL,规律运动,采用心脏健康饮食,戒烟
CAD常见问题
Q1:CAD主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脂肪斑块堆积)是首要原因。
Q2:CAD与心脏病发作的区别?
CAD是基础疾病(动脉阻塞),心脏病发作是血流完全中断导致的急性并发症。
Q3:CAD可逆转吗?
斑块无法完全逆转,但可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延缓或稳定进展。
Q4:CAD预防的最佳饮食?
地中海饮食(富含橄榄油、坚果、全谷物、蔬菜和鱼类)被认为是最具心脏保护作用。
Q5:CAD具有遗传性吗?
家族史增加风险,但生活方式干预仍可显著降低患病几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