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上,警示大家别在非正规渠道买“网红神药”“偏方”。发言人列举老年患者吃“关节炎神药”伤肝、年轻女性服“减肥秘方”致电解质紊乱的案例。话题迅速登上热搜,阅读量超两亿。监管部门行动,互联网平台也加强审核。
非正规药品暗藏哪些健康风险?
非正规药品成分安全隐患重重。一方面,非法添加与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多数“神药”无“国药准字”批号,部分产品含禁用西药成分和重金属。如某“减肥神药”检出已禁用的布噻嗪,会引发严重脱水与电解质失衡;还有产品砷超标11倍,长期服用可导致代谢紊乱、肾衰竭或心律失常。另一方面,虚假宣传诱导误用情况严重。“抗癌秘方”让肿瘤患者放弃规范治疗,病情恶化;“降糖偏方”非法添加格列本脲,引发低血糖昏迷。 而且,医疗维权也十分困难。非正规药品交易隐蔽性高,通过私域流量完成交易,销售者身份模糊且账号易注销,消费者难以追溯责任。2025年前三季度,网络非正规购药导致的药品不良事件投诉同比激增300%,其中60%涉及虚假宣传和非法添加,但仅少数案例成功追责。
“神药”营销是如何精准收割目标人群的?
“神药”营销策略十分狡猾。在人群定向方面,针对慢性病患者,用“根治糖尿病”“三周消除关节肿痛”等承诺吸引他们;对中老年群体,以“祖传秘方”“古法养生”话术,结合健康焦虑心理推销;对于减肥需求者,用“不节食不运动”“7天瘦10斤”为卖点,还非法添加利尿剂或泻药制造体重下降假象。 在传播场景上,直播带货主播虚构“某明星同款”“医生家属推荐”等故事,配合“限时抢购”“买即送体检套餐”诱导冲动消费;社群裂变营销则通过“拉新返现”“病例分享”制造虚假口碑,利用熟人社交链扩大传播。 此外,“神药”还会进行伪科学包装,引用不实研究数据,或用伪专家背书,降低消费者警惕性;还将副作用归因于“排毒反应”“体质差异”,弱化产品危害认知。
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用药?
购药渠道要规范。线下购药应选择医疗机构或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店,注意查看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线上购药要确认平台具备《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优先选择与正规医院合作的线上药房。 用药安全也有指南。处方药要严格遵循“首诊在医院、处方经审核”原则,拒绝无医嘱的处方药购买;合并用药前咨询药师,尤其注意中西药联用风险;要定期清理家庭药箱,通过社区指定回收点处理过期药品,避免随意丢弃污染环境。 社会共治也很重要。社区卫生中心可开展“用药安全月”活动,提升公众识别能力;互联网平台需建立“药品关键词黑名单”,实时拦截违规话术,并公示主播执业资质;推动修订《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明确网络售药平台的连带责任,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惩罚力度。 国家卫健委警示揭露非正规药品危害,各方协同科学用药,才能筑牢健康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