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海上救援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2025年8月19日,一名男子独自乘皮划艇在海南三亚外海漂流6天,期间未进食,仅靠雨水存活,最终被钓鱼人陈先生救起。被救时,他脸部脱皮、意识模糊、身体极度虚弱,瘦成皮包骨,随后被立即送医,当时尚未清醒。这一罕见事件凸显了极端环境对健康的巨大威胁,下面就来深入分析极端环境下人体面临的生存挑战与健康风险。
极端环境下,人体会遭遇哪些生存挑战?
极端环境下,人体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首先是严重脱水,6天未正常饮水会使血容量下降、电解质失衡,可能引发肾功能损伤和休克。其次是营养缺乏性衰竭,无食物摄入,身体只能分解肌肉和脂肪,导致代谢率降低、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再者是环境暴露损伤,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会引发皮肤灼伤,海风与盐雾还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加剧身体的虚弱状态。最后是代谢紊乱,饥饿状态下血糖骤降可能诱发低血糖昏迷,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堆积还可能引发酸中毒。 从生理机制来看,人体在饥饿模式下会优先保护心脏、大脑等核心器官,肌肉和脂肪被加速消耗,导致肌肉萎缩和器官功能衰退。脱水时,当水分流失超过体重的10%就会危及生命,该男子可能因血容量不足导致血压下降、循环系统崩溃。而且营养不良会使白细胞减少,增加术后感染或并发症风险,比如医院内肺炎。
极端环境幸存者,如何急救与康复?
在现场急救时,要采取正确的关键措施。补水需渐进,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水中毒,可通过静脉输液补充生理盐水和葡萄糖。热量供给也要缓慢,初期通过静脉注射提供能量,再逐步过渡到米汤、电解质饮料等流质饮食,防止消化系统因突然进食而崩溃。对于晒伤部位,要使用烧伤膏并覆盖无菌敷料,预防继发感染。 住院康复阶段,要持续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及心肺指标,及时处理多器官损伤。营养科需制定阶梯式饮食方案,从低热量流质逐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修复肌肉与免疫系统。同时,要针对创伤后应激反应,如焦虑、抑郁倾向,提供心理咨询,避免长期身心后遗症。
户外活动,如何做好风险防控?
行前准备很重要,要携带应急淡水(至少3升/天)、高热量压缩食品(如能量棒)、救生信号装置、防晒衣和急救包。还要通过气象APP实时监测海况与天气,避免在台风季或强紫外线时段出海。 应急生存时,水分获取优先收集雨水或露水,不要直接饮用海水,否则盐分会加剧脱水。遇险时要减少无谓动作,利用漂流工具遮阳,保存体能。还可以使用镜子反光或高频哨声发出规律信号,提高被救援概率。 出发前要评估自身心肺功能,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避免高风险活动。 这起事件提醒我们,极端环境下人体很脆弱,科学自救至关重要。户外活动一定要做好科学预案,关注自身健康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