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贝餐饮与罗永浩围绕预制菜产生争议,罗永浩质疑西贝使用冷冻半成品,与“现炒”宣传不符,还悬赏征集证据;西贝则称采用“中央厨房+门店现制”模式,不属于预制菜。这场争议暴露了餐饮行业预加工模式与消费者健康认知的矛盾。
预制菜和中央厨房咋界定?健康认知冲突大揭秘!
- 概念与法规差异:依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知,预制菜是需加热或熟制的预包装菜肴,中央厨房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算预制菜。不过消费者常把“非现场从原材料开始加工”的都当成预制菜,像西贝的冷鲜羊肉要在门店炒制,和复热即食预制菜有本质区别。
- 健康风险认知焦点:罗永浩指出部分食材冷冻18个月,让大家担心营养流失、微生物污染和口感变差。冷冻虽能延长保质期,但长期冷冻会使蛋白质变性、脂肪氧化,中央厨房冷链运输和短时冷冻对营养影响小,具体得看储存条件和时间。
- 信息透明化需求:消费者很难从菜单或宣传了解食材加工细节,导致信任缺失。西贝公开信和开放后厨是尝试,但还需系统方案重建行业公信力。
冷冻食材营养流失和食品安全风险有多大?
- 营养保留机制:短期冷冻(3 - 6个月)对蛋白质、脂肪影响小,但维生素C、B族维生素易因氧化或热处理流失,冷冻蔬菜多次解冻,水溶性维生素损失达30% - 50%。若在 - 18℃以下密封保存,微生物繁殖被抑制,但超12个月脂肪可能酸败,产生有害自由基,罗永浩说的18个月已接近或超过部分食材安全阈值。
- 食品安全隐患:运输或储存中温度波动,食材反复冻融,会增加微生物繁殖,引发食源性疾病。部分半成品为延长保质期会添加防腐剂或抗氧化剂,长期摄入增加肝肾代谢负担,西贝称“零添加”,需第三方检测证明。
- 应对策略:优先选标注“鲜切”“冷鲜”、保质期≤7天的食材,避免长时间冷冻食品。购买或食用时注意食材色泽、气味,别选发黏、变色的变质食材。
餐饮业预加工模式对健康有啥影响?咋优化?
- 中央厨房模式利弊:标准化处理可减少门店操作污染,统一采购保障食材安全,提前切配蔬菜减少微生物污染。但过度预加工会牺牲食材新鲜度,像土豆切丝不及时用会氧化变黑,可能需添加护色剂。
- 行业改进方向:西贝将部分中央厨房加工移到门店,如用现场腌制鸡翅替代预制包,缩短食材冷冻时间。餐饮企业应公开食材来源、加工流程和储存条件,如标注“冷鲜羊肉产地”“冷冻时长≤3个月”。还需细化预制菜和中央厨房产品分类标准,明确标注要求,加强第三方抽检。
- 消费者行动建议:要理性认识预加工能提升食品安全和效率,但警惕长期冷冻或复热成品。点餐时询问菜品加工方式,选公示透明的餐厅,通过12315举报可疑违规行为。 这场争议提醒我们,科学界定标准、保障营养安全、提升信息透明度很重要,多方协作才能让大家吃得明白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