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为打了流感疫苗就不会得流感了,这其实是个常见的误解。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流感病毒变异快,疫苗保护率通常在50%-70%,所以即便接种了疫苗,也不能完全避免感染。不过,疫苗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接下来,咱们就深入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为啥打了疫苗还会得流感?
- 病毒变异在捣乱:流感病毒有个“技能”叫抗原漂移,这会让它的抗原性不断变化。每年,专家们会预测可能流行的毒株来制作疫苗,但这个预测不一定完全准。就像2022年,H3N2亚型疫苗和实际流行的毒株匹配度低,导致疫苗保护率下降。
- 个体免疫有差异:不同年龄段的人免疫力不同,对疫苗效果影响很大。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能接种疫苗,而60岁以上老人接种后抗体生成率不足50%。这意味着他们即便接种了疫苗,防护效果可能也不太理想。
- 疫苗保护有特性:疫苗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重症率。美国CDC研究显示,接种疫苗能让住院风险降低40%-60%,但不能绝对阻断感染。而且,接种疫苗后2 - 4周才能产生抗体,抗体的保护效果会在6 - 8个月后逐渐衰减。
- 病原体混淆易误判:呼吸道的病原体有200多种,像鼻病毒、腺病毒等,它们引发的症状和流感很像。所以,有时候即便得了不是流感的呼吸道疾病,也可能被误判成接种疫苗后还感染了流感。
打疫苗后感染流感咋应对?
- 症状识别要分清:流感和普通感冒症状不同。流感通常是突发高热、肌肉酸痛、干咳。如果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一定要赶紧就医。
- 诊疗流程要规范: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的黄金用药窗口期是48小时,别自己乱买抗生素吃。在家可以自己监测一些指标,比如体温、呼吸频率,看看有没有脱水的迹象。
- 治疗配合很重要:居家护理也有讲究。急性期要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以慢慢增加活动量。饮食上,先吃流质食物,再过渡到易消化的食物,每天要喝2L水。家里的室温保持在20 - 22℃,湿度在40% - 60%。
- 并发症预防别忽视:流感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如果出现持续胸痛、呼吸急促等症状,要及时复诊。可以自己用血氧仪测血氧饱和度,低于95%就得去急诊。
怎样提升流感防御能力?
- 疫苗接种有讲究:北半球最佳接种时间是9 - 11月,孕妇、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要优先接种。即使已经感染过流感,也建议在恢复后接种疫苗,因为流感病毒有多种类型,感染一种并不能预防其他类型。序贯接种(灭活 + 减毒疫苗)能让保护率提升15% - 20%。
- 日常防护要做好:可以试试五步防护法。一是正确佩戴医用口罩;二是用七步洗手法洗手,也可以用免洗消毒剂;三是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四是补充营养,每天补充适量维生素D,多吃含锌的食物;五是流感季别去密闭场所扎堆。
- 免疫增强有计划: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每天23点前睡觉,保证7小时连续睡眠。还可以每天花10分钟做正念冥想,调节压力。
- 长期管理有框架:可以做个年度流感防御日历,上面标记好接种提醒、体检节点(血常规 + 抗体水平检测)、环境消毒周期等。
接种流感疫苗对群体免疫很重要,但我们也要科学认知它的作用和局限性。大家要建立“疫苗 + 行为干预 + 健康管理”的三位一体防御体系,多从权威机构获取防疫指南,消除认知误区,科学防控流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