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李先生的遭遇引发了大家对肝脏健康的关注。去年春天起,李先生双腿莫名瘙痒,他以为是皮肤过敏,自行买了扑尔敏服用。可没想到,不仅瘙痒没缓解,症状还逐渐加重,上身也开始痒,持续两个多月都没好。更糟糕的是,他的皮肤还发黄,身上出现了蜘蛛痣。最后,他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查,竟被确诊为肝癌。
肝脏异常信号不可忽视
肝脏就像个“沉默的卫士”,早期肝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皮肤瘙痒、发黄、出现蜘蛛痣等,很可能是肝脏发出的健康警报。李先生一开始没把皮肤瘙痒当回事,自行用药却延误了病情。专家提醒,若出现持续超过两周的皮肤瘙痒、不明原因的皮疹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尤其是有慢性肝病、肝病家族史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测。
剖析肝脏异常症状
皮肤瘙痒
持续性瘙痒可能与胆汁代谢异常有关。当肝内外胆管受阻或肝细胞受损时,胆汁中的胆盐成分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这种瘙痒多呈全身性,夜间加重,常规抗过敏治疗难以缓解。
皮肤发黄(黄疸)
黄疸是肝胆系统疾病的典型信号,提示胆红素代谢紊乱。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时,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导致其在血液中积聚,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粪便呈陶土色。
蜘蛛痣
蜘蛛痣多出现在面颈部及上胸部,其形成与肝脏灭活雌激素能力下降有关。虽然常见于肝硬化患者,但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时也可出现。需注意单个蜘蛛痣的诊断价值有限,若短期大量出现并伴随肝掌、男性乳房发育等体征,则更具临床意义。
应对肝脏健康问题
预防措施
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检测。保持接种肝炎疫苗、避免霉变食物、控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40g,女性<20g)、规律作息(保证23点前入睡)等防护措施。
诊断治疗
出现可疑症状时应进行肝功能、病毒性肝炎筛查、肝脏超声造影或CT/MRI检查。临床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方案,早期肝癌以手术切除为主,中晚期可采用介入治疗、靶向药物等综合疗法。
日常养护
饮食遵循"优质蛋白、低脂、高纤维"原则,推荐蒸煮烹调方式。每日保证30分钟有氧运动,但肝硬化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情绪管理同样重要,焦虑抑郁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应急处理
若出现呕血、意识模糊或持续性剧痛,应立即平卧、禁食禁水,拨打急救电话。记录症状出现时间、诱因及发展过程,便于医生快速判断。
肝癌防治核心知识
疾病现状
我国肝癌年新发病例约41万,占全球45%,5年生存率仅12.1%。约80%肝癌患者伴有乙肝病毒感染背景,从肝炎发展到肝癌通常需10-15年。
筛查手段
肝脏弹性检测(Fibroscan)可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增强MRI对1cm以上病灶检出率超90%。液体活检技术正在研发中,未来有望实现更早诊断。
功能认知
肝脏每日处理3600ml血液,承担500多种生化反应。其强大的再生能力允许切除70%肝组织后仍可代偿,但反复损伤会导致不可逆纤维化。
误区澄清
蜘蛛痣≠肝癌:健康人群约15%会出现生理性蜘蛛痣 黄疸≠绝症:胆管结石等良性疾病也可引发黄疸 肝区不痛≠健康:肝脏无痛觉神经,疼痛多由包膜牵拉引起
需要特别提醒:临床接诊的皮肤瘙痒患者中仅约3%最终确诊肝癌,症状解读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将肝脏超声纳入常规体检,乙肝携带者每3个月检测病毒载量。通过早筛早诊,早期肝癌治愈率可达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