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上海一位58岁女子在社交媒体分享整容术后10天的面部状况,脸肿成“熊猫”,引发网友关注。她提醒大家追求美丽要谨慎。其实,此类症状虽常见,但她的情况已超出正常恢复范围,这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
整容术后,这些症状正常吗?
面部整容手术会造成创伤,使毛细血管破裂引发淤血,组织修复时会水肿,一般术后7 - 14天会逐渐消退,还会有轻微疼痛或麻木感。但如果淤血超过2周未吸收,伴有硬结、皮肤溃烂、持续发热或剧烈疼痛,可能是血肿、感染或神经损伤,要立即就医。该女子术后10天仍有紫黑色淤血且肿胀未缓解,已超出正常周期,可能是手术创面大、术后加压包扎不当或凝血功能异常。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数据显示,面部整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3% - 5%,眼周手术血肿发生率可达8%。
眼周手术风险大,哪些人更要注意?
眼周区域血管密集,提眉、眼袋祛除等手术易引发皮下出血,形成“熊猫眼”。凝血功能异常者,如服用阿司匹林、激素类药物的人,出血风险增加3 - 5倍;年龄大的人,皮肤弹性下降,术后肿胀消退速度比年轻人慢20% - 30%。该女子58岁且做了多项眼周手术,可能凝血功能或术后护理不当,导致淤血和肿胀问题。严重血肿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压迫视神经,或引发感染留疤。
美容行业乱象丛生,患者决策也有误区?
部分医美机构存在资质监管盲区,使用未注册医疗器械,聘用无执业资格医师,2024年国家药监局抽查显示,非正规医美机构合规率不足40%。患者知情同意也有缺陷,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调查发现,仅12%患者完整阅读术前风险告知书,案例中女子就没被告知“熊猫眼”可能长期存在。而且术后护理也有断层,部分机构随访流于形式,患者缺乏基础护理知识,影响恢复。
如何科学整容,避开风险?
选择机构时,要核实《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医师执业证书,优先选三甲医院或通过JCI认证的专业机构。术前要完成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过敏史等12项基础检查,明确手术方案、预期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应对预案。术后48小时内冰敷,每次不超20分钟,每日6次,避免服用活血药物,禁烟酒及剧烈运动至少3周。此外,建议推行医美手术强制影像备案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美机构信用评级公示平台。
整容需谨慎,构建“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护理”防控链,各方协同保障医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