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多地出现非洲大蜗牛(褐云玛瑙螺)携带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引发了公众对寄生虫感染风险的关注。广州、深圳、江门等地监测数据显示,蜗牛体内寄生虫感染率高达27.3%-31.0%,单只蜗牛携带超百条寄生虫。这种蜗牛作为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其黏液、粪便及接触传播的寄生虫可引发脑膜炎、皮炎等疾病,且近年扩散速度加剧。此事件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凸显了入侵物种与公共健康的交叉风险。
非洲大蜗牛:入侵物种的生态与健康双重威胁
非洲大蜗牛原产于东非,1931年作为食用物种引入我国,后来因逃逸或人为丢弃成了入侵物种。它的繁殖能力超强,一年能产卵2000枚,适应性也十分出色,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小的破坏。更糟糕的是,它还携带多种病原体。 广州管圆线虫把蜗牛当成中间宿主,人类要是接触了蜗牛黏液,或者误食了没煮熟的蜗牛,幼虫就会穿透肠道进入血液,最后跑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大概30%-50%的患者会出现嗜酸性脑膜炎症状,像持续发热、剧烈头痛、颈部僵硬等,严重的还可能留下神经损伤。 感染风险场景可不少。除了直接接触,蜗牛粪便污染了水源或者蔬菜表面,人吃了没洗净的食物就可能被感染;儿童要是误触了蜗牛,没洗手就吃东西,那也是高危行为。深圳疾控中心的案例显示,2024年因为接触蜗牛感染脑膜炎的病例同比上升了40%。
寄生虫感染增多,究竟为啥?
全球变暖让广东年均温升高了1.2℃,雨季也延长了,这给蜗牛创造了湿润的栖息环境。2025年5月强降雨后,蜗牛种群密度一下子激增300%,人和蜗牛接触的概率大大提高。 在宠物贸易里,有人非法饲养非洲大蜗牛,或者在花卉、农产品运输的时候,无意就把蜗牛幼体带过去了,这加速了蜗牛跨区域传播。广州海关2023年查获的走私蜗牛活体案例同比增加了65%。 调查发现,只有37%的市民知道蜗牛携带寄生虫,60%的青少年觉得触摸蜗牛不用消毒。社交媒体上“彩虹蜗牛”这类美化标签,误导了公众,让大家降低了对风险的警惕性。
防护与应对:守护健康刻不容缓
个人防护要做好几个层级。一级预防就是别直接接触蜗牛,户外活动后要彻底清洁手部,特别是接触了泥土、植物之后。二级防护方面,处理新鲜蔬菜要浸泡盐水15分钟,烹饪蜗牛肉类要煮沸20分钟以上。要是接触了蜗牛黏液,得马上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0分钟,要是出现头痛、发热症状,48小时内就得就医,还得告诉医生接触史。 社区防控也有方案。建立“社区蜗牛监测网络”,通过手机APP上报发现位置,配合专业机构灭杀。学校开展“入侵物种与健康”科普课程,用显微镜展示寄生虫形态,强化青少年认知。农贸市场设立“生鲜表面寄生虫检测点”,对高风险蔬菜进行免费筛查。 医疗干预也有指南。临床诊断要结合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测(>10%具诊断意义),早期用阿苯达唑能缩短病程。建立“接触 - 症状”追踪系统,对疑似病例进行3个月随访,监测迟发性神经症状。 广东蜗牛寄生虫事件暴露出入侵物种管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短板。大家要把“不碰、洗净、就医”作为防护准则,政府也要通过立法严控物种跨境流动、强化灭除技术研究,把寄生虫防治纳入基层医疗培训体系。只有生态治理和健康科普双管齐下,才能遏制这类公共卫生风险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