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扁桃体炎是大家常遇到的咽喉问题,比如喉咙肿痛、发烧,大多是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在“搞事”。可别觉得这只是“小毛病”——如果没控制好,这些细菌可能通过三种方式“跑”到肺部引发肺炎:一是吞咽时跟着分泌物“带过去”,二是咳嗽、说话的飞沫直接飘到下呼吸道,三是通过血液播散到肺部形成新感染灶。更麻烦的是,这些细菌如果在扁桃体上形成“生物膜”(就像穿了层“保护衣”),不仅毒性更强,还会让抗生素难以渗透——研究发现,生物膜能让抗生素效果降低70%以上。
免疫防御怎么“失守”了?
我们的呼吸道本来有三层“保护盾”:第一层是“物理扫帚”——气管里的纤毛每分钟能摆1000次,把细菌、分泌物扫出去;第二层是“黏膜抗菌膜”——口腔和咽喉每天分泌50mg分泌型IgA,像“隐形口罩”一样挡住细菌;第三层是“细胞战士”——肺泡里的巨噬细胞能吃掉90%入侵的细菌。但如果扁桃体反复发炎,局部免疫会“累垮”:中性粒细胞“找细菌”的能力下降40%,IgA减少60%,相当于防御墙出了“窟窿”,细菌就更容易往下窜到肺部。
哪些情况容易变肺炎?
如果急性扁桃体炎没规范治,约12%的人会在7-10天内发展成肺炎。这几个信号要红牌警告:发烧超过39℃且连烧2天以上、血常规里中性粒细胞超过80%、C反应蛋白(炎症指标)比正常高3倍。尤其是老人(65岁以上)、小孩(5岁以下)、有基础病(比如糖尿病、哮喘)的人,得肺炎的风险是健康人的2.8倍,更要小心。
分步骤防控,把感染“拦”在喉咙
早期识别: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别硬扛:发烧超过3天没退、咽痛到吃不下饭、扁桃体上有黄白色脓点、脖子淋巴结肿大且一按就疼。如果验血发现白细胞总数超过12×10⁹/L,或者CRP超过20mg/L,90%可能是细菌感染,得及时处理。
规范治疗:药要吃够,别中途停 刚开始治疗通常用青霉素类等一线抗生素,一定要用够10天——就算喉咙不疼了、不发烧了,也得把疗程吃完,不然细菌会“耐药”,以后再治就难了。对药物敏感的人,还可以配合局部治疗: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每天4次),或者做超声雾化(每天2次),帮缓解症状。
康复期:养回免疫力才是根本 急性发作期过了,要做好这几点:每周做3次咽喉超声雾化理疗,帮黏膜修复;每天补充100mg维生素C和15mg锌,给身体“补能量”;必要时打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增强对肺炎球菌的抵抗力。如果老复发(比如一年犯好几次),得查免疫功能,比如测IgA、IgG这些抗体水平,看看是不是免疫力出了问题。
特殊人群:额外的“防护攻略”
-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会升肺炎风险——糖化血红蛋白每高1%,风险增加6%,一定要稳住血糖。
 - 慢阻肺(COPD)患者:急性发作时多做痰培养,查清楚是什么细菌,再调整用药,别盲目用抗生素。
 - 免疫力低的人(比如吃免疫抑制剂、有艾滋病):感染初期就查病原,必要时用免疫球蛋白预防,避免感染扩散。
 
现在有哪些新帮手?
- 更快查病原:多重PCR技术能同时查18种呼吸道病原体,准确率95%,以前要等几天才知道是什么菌,现在快多了,能早用药。
 - 更准杀细菌:有些新型局部抗菌药用到纳米银离子缓释技术,药效维持8小时,局部抑菌效果比以前好3倍,对咽喉细菌“打击更准”。
 
总之,急性扁桃体炎不是“小喉咙痛”,放任不管可能“连累”肺部。关键是早识别(出现危险信号赶紧就医)、规范治(药吃够疗程)、好好养(康复期补营养、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更要做好防护。现在诊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最核心的还是我们自己要重视——把“小毛病”管好,才能避免“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