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是耳鼻喉科很常见的症状,很多人遇到鼻甲黏膜肿胀、鼻子堵的时候,都会用血管收缩类滴鼻剂快速通鼻子。这类药能激活鼻腔血管上的α-肾上腺素受体,让血管收缩,赶紧把堵的地方“收回去”,但它的作用其实有两面性——用对了能救急,用错了反而伤鼻子。
先搞懂鼻腔的“自我调节”怎么回事
要明白血管收缩剂的两面性,得先知道鼻腔自己是怎么保持通气的。鼻腔里的下鼻甲有很多像海绵一样的窦状结构,发炎的时候,局部血管里的血变多,就会让黏膜肿起来,堵得鼻子不通气。正常情况下,鼻腔黏膜会通过自主神经调节,周期性地收缩、扩张,像“自动开关”一样,保持鼻子一直能呼吸。
急性发炎的时候用血管收缩剂,能模拟交感神经兴奋的效果,让血管平滑肌收缩,很快把鼻甲里的血“挤出去”,减轻充血、消肿,所以通鼻子特别快。但这个“挤”的作用有“时间限制”——用久了会打乱鼻腔自己的“自动开关”,让它没法正常调节。
药物的“效果窗口”藏着讲究
这类药的“有效时间”是有规律的,比如含萘甲唑啉的滴鼻剂,用一次能维持4-6小时的通气,连续用3-5天的时候效果最好,既能快速通鼻子,又不容易打乱调节。但如果连续用超过7天,麻烦就来了——鼻腔里的血管会“变懒”,α受体对药物的反应变迟钝,还有一氧化氮(让血管扩张的物质)释放变多,结果就是药的效果越来越短,不用药的时候反而比之前更堵(这叫“反跳性充血”)。再严重点儿,就会变成药物性鼻炎——到那时候,不用这类药就没法通鼻子,用了又会更依赖,特别麻烦。
用这类药,“时长”千万不能乱
所以用血管收缩剂一定要“守时”,不能想起来就用、用起来没完。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分册》的建议,连续用不能超过5-7天,而且得按“阶梯式”来:
急性期(比如刚感冒、急性鼻炎的时候)用,得听医生的话,一般用3-5天就够;之后慢慢减量,比如隔天少用一次,同时用生理盐水冲鼻子,帮鼻腔黏膜恢复自己的调节功能;最后可以换成糖皮质激素喷鼻剂维持效果,因为激素能慢慢减轻炎症,不会有反跳性充血。  
用的时候还要盯着鼻子的反应——如果觉得鼻子干、有结痂,或者用的时候刺痛,说明黏膜已经受刺激了,得赶紧找医生调药。
慢性鼻塞?试试这些“综合招”
如果是慢性鼻塞(比如鼻炎老不好,经常堵),光用血管收缩剂肯定不行,得用综合方法慢慢调:
- 物理冲洗:每天用37℃的生理盐水冲鼻子,能把鼻腔里的分泌物、细菌冲出去,减轻炎症;
- 黏膜保护: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喷鼻剂(比如布地奈德混悬液),慢慢减轻黏膜的炎症和肿胀,而且不会有反跳性充血;
- 辅助方法:用冷毛巾敷鼻子(每次15分钟,隔几个小时敷一次),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再配合每天15分钟的鼻腔呼吸训练(比如用鼻子慢慢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帮鼻腔恢复正常的呼吸节奏;
- 药物辅助:如果炎症比较重,还可以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比如孟鲁司特钠)加上抗组胺药,一起减轻炎症反应。
要是鼻子本身结构有问题(比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那可能得做手术才能彻底解决。
这些“用药雷区”别踩
用血管收缩剂的时候,有几个雷区绝对不能踩:
- 加量加次:觉得堵得厉害就多滴几滴、多滴几次,结果会抑制黏膜上的纤毛运动(纤毛是帮鼻腔扫分泌物的“小刷子”),反而让脏东西排不出去,加重炎症。避开的办法是记“用药日记”,要是发现用的次数越来越多,赶紧找医生;
- 混合用药:同时用含酒精的滴鼻剂或者抗菌药,酒精会刺激黏膜,抗菌药会破坏正常菌群,一起用会让黏膜损伤更严重;
- 错把大病当小炎:如果鼻塞超过10天还不好,或者伴随头痛、流脓鼻涕、鼻子里有肿块,别以为是普通感冒,得赶紧做鼻内镜检查,排除鼻息肉、鼻窦肿瘤这些问题。
另外,建议每3个月做一次鼻内镜,看看黏膜恢复得怎么样,有没有药物性鼻炎的苗头。
想长久通鼻子?得靠“日常维护”
其实不管是用不用药,想让鼻子一直通气,日常维护才是关键:
- 环境调整:家里用加湿器把湿度保持在40%-60%,太干的空气会让黏膜脱水、变脆,容易发炎;
- 营养补充:每天补点维生素A(比如700μg),能帮黏膜细胞修复,让黏膜更健康;
- 行为习惯:别用手挖鼻子,别用力擤鼻涕,每天做15分钟的鼻腔呼吸训练,让鼻腔保持正常的收缩、扩张节奏;
- 定期检查:每半年做一次鼻阻力检测,看看鼻子通气的阻力有没有变大,早发现问题早调整。
还有研究说,低能量激光照鼻腔(波长650nm,每周3次)能提高黏膜纤毛的清除能力,不过得去医院做,自己别乱试。
总的来说,血管收缩类滴鼻剂是“救急神器”,但绝对不是“长期解决方案”。用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短期、遵医嘱”,千万别贪方便用久了。如果是慢性鼻塞,得靠综合调理——冲洗、激素喷鼻、呼吸训练,还有日常的环境和营养。最重要的是,要是鼻塞老不好,或者用了药反而更严重,赶紧去医院找耳鼻喉科医生,别自己瞎琢磨,毕竟鼻子的“小问题”也可能变成“大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