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长期鼻塞、闻不到味儿,可能是鼻子里长了“小肉球”——鼻息肉在作怪。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黏膜上的良性增生组织,常和慢性炎症拖得久有关。现在我国得鼻息肉的人越来越多,尤其青壮年容易中招。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这类基础病老不好,长期炎症刺激黏膜,慢慢就肿起来变成息肉了。
出现这些信号,要警惕鼻息肉
要是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老不好,比如鼻塞超过12周还没缓解,或者明明没感冒却总闻不到饭香、花香,得赶紧去耳鼻喉科看看——这可能是鼻息肉发出的“求救信号”。
医生常用两种方法查清楚
想确诊鼻息肉,医生一般会用两种“精准工具”: 一种是鼻内镜检查,就是把直径约4毫米的细管子伸进鼻子里,能实时看到鼻腔里的结构、息肉长在哪儿,连很小的病变都能查到,准头高达95%; 另一种是鼻窦CT扫描,能拍出三维图像,清楚知道息肉波及了多少鼻窦、鼻窦通不通气,就像给手术画了张“导航地图”。
微创手术精准“拆”息肉,尽量保黏膜
现在治鼻息肉主要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这是微创手术,从鼻子的自然通道进去,用直径1.3毫米的切割钻头,把病变组织清掉,还能尽量保留正常黏膜。术后效果不错:6个月里89%的人鼻塞能明显缓解,3年复发的只有不到15%,并发症也很少,低于3%。关键不是单纯切息肉,而是把鼻窦的通气和引流通道重新建起来——只有鼻窦能正常“呼吸”,炎症才不容易卷土重来。
术后3个月是关键,做好“三重防护”
术后恢复得靠“慢功夫”,3个月内要做好这3件事: 第一,坚持鼻腔冲洗:用37℃左右的等渗生理盐水,每天早晚各冲1次,连冲3个月,能把术后的痂皮、过敏原冲掉,让鼻腔保持干净; 第二,用局部激素喷雾:像布地奈德这类糖皮质激素喷雾,得连续用6到12个月,能降低炎症反应,不让息肉再长; 第三,管好环境:家里湿度保持在40%-50%(太干或太潮都容易诱发炎症),每周洗一次空调滤网,尽量少接触尘螨、真菌这些容易过敏的东西。
复发要警惕,这些方法能干预
约10%-15%的人可能会复发,比如单侧鼻塞又加重了,或者嗅觉时好时坏。这时候要注意: 定期查外周血里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这个指标高,说明炎症没控制好);如果嗜酸性炎症明显,可考虑生物制剂治疗;平时补点维生素D(每天1000-2000IU),多吃深海鱼、亚麻籽这类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这些能帮着调节免疫,减少炎症。
生活里这样做,让鼻子更“舒服”
想让鼻息肉不复发,生活细节得调整: 基础病要管好:过敏性鼻炎的人尽量躲开花粉、尘螨(比如用防螨床品、春天少去花丛);慢性鼻窦炎得按医生说的用抗生素,别随便停;可以写饮食日志,看看吃什么会诱发鼻子痒、塞(比如有的人对牛奶、鸡蛋敏感)。 环境要“友好”:做饭时开抽油烟机(油烟会刺激黏膜);选空气污染轻的时候出门(比如清晨或雨后);卧室里放个带HEPA过滤的空气净化器——过滤掉空气中的灰尘、花粉,减少鼻腔刺激。
总之,鼻息肉虽然是良性的,但拖久了会影响生活质量:鼻塞得睡不好觉,闻不到味儿连饭都不香。早发现(长期鼻塞、嗅觉下降要警惕)、早诊断(鼻内镜、CT帮着查清楚)、早治疗(微创手术精准清病灶),术后做好护理,再加上生活方式调整,就能把鼻子里的“小麻烦”解决掉,重新找回通畅的呼吸和灵敏的嗅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