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觉的时候如果一直发出很响的呼噜声,家长要留个心眼——这可能和鼻窦炎引起的鼻腔变化有关。咱们的鼻子旁边有几个含气的空腔叫鼻窦,一旦发炎,会带来一连串变化:鼻腔黏膜肿起来把鼻道挤窄,分泌物变多顺着喉咙流下去,还可能让腺样体(鼻子后面的淋巴组织)变大,这些都挤着呼吸的通道,气流通过时震动就会发出呼噜声。
为啥鼻窦炎会让孩子打呼?
1. 分泌物倒流刺激喉咙
鼻窦炎会让鼻子里的黏液增多,这些黏液会顺着喉咙后壁往下流(也就是常说的“鼻后滴漏”)。孩子躺平睡觉时,黏液更容易流下去,不仅会堵一点气道,还会刺激喉咙引发咳嗽,早上起来孩子总说嗓子干痒或者有痰,这种情况得找医生检查才能确定。
2. 鼻腔不通气导致气流乱
鼻窦炎急性发作时,鼻腔黏膜肿得厉害,让鼻子通气的地方变窄;要是拖成慢性炎症,还可能让下鼻甲(鼻子里的软骨组织)变大,更不通气。这时候气流通过窄窄的鼻腔,会形成乱流,就像用吸管吸浓稠酸奶时发出的声音,呼噜声就是这么来的。
家长能做的家庭护理
1. 用生理盐水洗鼻子
每天用接近体温的生理盐水洗两次鼻子,让孩子侧躺着,用儿童专用的低压冲洗器(温和不刺激就行)。这个方法能把鼻子里的病菌、过敏原冲出来,注意别用自来水或者太烫的水,冲洗器要定期消毒。
2. 调整睡眠环境
把孩子的床头垫高15-20度(比如在床垫下垫个薄被子),借助重力帮气道打开一点;房间湿度保持在40%-60%,可以用加湿器但要每天换水;空调、净化器的滤网每两周清一次,不然上面的灰尘、螨虫会飘到空气里,加重鼻子问题。
3. 饮食帮着稀释黏液
多给孩子吃点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三文鱼、亚麻籽、核桃,这种成分能减轻炎症;如果孩子喝牛奶后鼻子分泌物变稠或者咳嗽加重,可以暂时停一段时间(不是所有孩子都这样,看个体情况);早上让孩子喝杯温温水,能稀释鼻子里的黏液,让它更容易排出来。
什么时候得去看医生?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赶紧去儿科或耳鼻喉科:
- 呼噜声连续超过两周都没好转;
- 白天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或者成绩下降;
- 早上起来喊头痛,或者按压脸颊、额头时说疼;
- 发烧超过38.3℃,连烧三天都不退。
医生检查时,6岁以下孩子尽量不用拍CT(有辐射),一般用鼻内镜就能看清楚。抗生素不是随便用的,只有症状超过10天没好,或者出现高烧、精神差等全身感染的情况,医生才会开。
这些误区别踩坑
- 鼻用减充血剂别乱用:像有些喷鼻子的“通鼻药”,连续用超过3天会越用越堵(反跳性鼻塞),一周最多用两次,而且得遵医嘱。
- 热蒸气别加香味:有些家长用加了精油的热毛巾给孩子敷鼻子,其实会刺激气道,可能加重咳嗽;要是想做雾化,就用医用雾化机,别自己加东西。
- 别盲目忌蛋白质:有些家长觉得“鱼、蛋是发物”就不让孩子吃,其实蛋白质是修复鼻腔黏膜的必需营养,鸡蛋、瘦肉、鱼虾这些优质蛋白得保证每天吃一点,不然黏膜没法好好恢复。
孩子睡觉打呼看似常见,其实可能是鼻窦炎在“捣乱”。家长先做好家庭护理——洗鼻子、调环境、吃对饭,要是出现需要就医的情况别拖延。同时避开那些误区,才能帮孩子缓解不适,让呼吸更顺畅,睡觉更踏实,白天也能有精神好好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