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右上腹突然出现持续性的剧烈疼痛,还往肩背部放射,要警惕急性胆囊炎发作。作为一种由胆汁淤积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它的症状其实很有特点——据统计,约80%的急性胆囊炎都和胆结石有关,结石堵住胆囊出口,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引发化学性炎症。
急性胆囊炎:症状典型,要早识别
疼痛往往在吃了高脂食物后发作,有65%的人是在晚上发病。典型的疼痛是右上腹一阵比一阵厉害的绞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如果炎症扩散到胆囊外层的浆膜,会引起腹膜刺激症状——比如按压右上腹会痛,肚子摸起来发硬,松开手的瞬间更痛(反跳痛),还有超过90%的人会出现Murphy征阳性(医生检查时,按压右上腹让你吸气,你会因为疼痛突然停止吸气)。
体温变化也有特点:一开始大多是低烧到中度发烧(38-39℃),如果体温一直升到39℃以上还打寒战,要小心合并化脓性胆管炎。抽血检查会发现白细胞(12-15×10⁹/L)和C反应蛋白升高,这些炎症指标能帮医生判断病情轻重。
慢性胆囊炎:隐痛为主,易被忽视
慢性胆囊炎患者大多是右上腹持续的隐痛,70%的人吃完饭后症状会加重。时间长了,胆囊壁会纤维化,做B超会发现胆囊壁增厚超过3mm,收缩功能变差。要注意的是,约30%的慢性胆囊炎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只是在做检查时偶然发现。
胆结石和胆囊炎:关系紧密,要警惕
胆结石和胆囊炎的关系很紧密——胆固醇结石占所有结石的70%-80%,主要和脂肪代谢紊乱有关。检查首选腹部B超,诊断准确率能达到95%。如果出现皮肤、眼睛发黄(黄疸),要小心胆总管结石,这时候需要结合MRCP检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来明确胆道情况。
预防:多维度入手,降低风险
预防要从多方面入手:饮食上,每天脂肪摄入量控制在40克以内,吃地中海饮食(比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适量吃鱼类)能降低复发风险;体重方面,BMI保持在18.5-24.9之间(正常范围),每周至少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如果已经确诊,急性发作时要严格禁食,等症状缓解后再慢慢恢复低脂饮食。
治疗:手术时机关键,术后要规范
手术时机很重要——急性发作72小时内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能减少并发症。最新研究发现,用ERAS快速康复方案(比如术前少禁食、术后早活动)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能缩短到2-3天。如果身体不能耐受手术,经皮胆囊造瘘术可以作为临时治疗方法。
预后:长期管理,减少复发
预后管理要建立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比如有胆结石的人),二级预防针对已经确诊的患者,三级预防关注术后康复。要定期复查B超和肝功能,监测脂肪代谢指标,建立健康档案长期随访。据数据统计,规范管理能让年复发率降到5%以下。
总的来说,胆囊炎的症状有明显特征,和胆结石关系密切。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饮食、体重控制都是基础,急性发作时要及时识别,手术时机要选对,术后还要长期规范管理,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维护胆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