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耳闷、耳鸣的经历——耳朵像塞了团棉花,或者总听见嗡嗡声,其实这些症状可能和三类原因有关:耳道本身的“堵闷”、全身疾病的“提示”,甚至是心理状态的“反映”。想要解决耳健康问题,得先把这些原因理清楚。
耳道里的“堵点”:异物、耳垢和中耳炎
耳道是条“精细小管道”,如果有异物(比如小虫子、棉签头)或毛发卡进去,或者掏耳朵时把耳垢推得更深形成堵塞,就会一直觉得闷。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分泌性中耳炎:感冒或过敏时,连接耳朵和鼻子的咽鼓管(就像耳朵的“通风管”)不通了,耳朵里的压力失衡,就像飞机降落时那种闷胀感,这种情况在感冒后或过敏季节特别容易出现。
全身疾病的“耳信号”:甲状腺、糖尿病、颈椎问题要注意
耳朵的症状常常是全身疾病的“小警报”。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人,出现耳闷耳鸣的概率更高,因为甲状腺会影响内耳里的液体平衡;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慢慢损伤耳蜗的微血管(就像血管“生锈”一样);40岁以上的人如果有颈椎病,颈椎压迫了给内耳供血的椎动脉,也会引发耳闷或耳鸣,这种关联已经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了。
心理的“小把戏”:焦虑、失眠也会让耳朵“闹脾气”
有时候耳鸣不是耳朵本身的问题,而是焦虑在“捣鬼”——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听觉皮层更活跃,容易产生“功能性耳鸣”。这种耳鸣有个特点:安静的时候(比如晚上睡觉)更明显,注意力转移(比如忙工作、听音乐)时反而减轻。可以试试“5-4-3-2-1感官训练法”:快速识别周围5样东西(比如桌子、杯子)、摸4样物品(比如椅子扶手、自己的衣服)、听3种声音(比如空调声、鸟叫)、闻2种气味(比如茶香、洗衣粉味)、尝1种味道(比如嘴里的口香糖),把注意力从耳朵上拉回来。如果因为失眠出现耳鸣,得同时看看睡眠规律——比如褪黑素(睡眠激素)分泌是不是正常,压力大不大。
就医和护耳:记住这些“实用指南”
如果耳朵持续不舒服,遵循“3-7-14”原则:突然出现症状先观察3天,没缓解就去看医生;7天内完成耳镜、听力测试这些基础检查;14天内要明确诊断。日常护耳做好3件事:别用棉签掏耳朵(用医用耳垢软化液帮忙);空调房湿度保持40%-60%(太干会刺激耳道);戴耳机一次不超过40分钟(避免损伤内耳)。饮食上可以多吃点含镁的食物(比如南瓜籽、菠菜),镁能帮内耳的血液流通更顺畅。
这些情况要“立刻”就医!
如果耳朵不舒服的同时,还伴随头晕、脸歪(面瘫)或者一只耳朵突然听不见了,得赶紧去医院——要排除听神经瘤之类的器质性病变。比如突发性耳聋,72小时内及时治疗的话,恢复率能达到65%,千万别耽误。建议大家建个“耳健康档案”:记好每年的耳压测试结果、每天咖啡不超过400mg(大概两杯美式)、别总低头(比如看手机别持续前倾)。长期耳鸣的人,可以试试认知行为疗法(调整对耳鸣的看法,减少焦虑)加上声音掩蔽治疗(用温和的白噪音或自然声盖过耳鸣)。
耳闷、耳鸣不是“小毛病”,背后可能藏着耳道堵塞、全身疾病甚至心理焦虑的信号。平时做好日常养护,有问题及时找医生,尤其是出现紧急情况(比如突然耳聋、面瘫)别犹豫,才能守住耳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