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果遇到耳鸣、耳闷这类耳部不适,得先从耳朵的结构和生病的原因两方面理清楚。其中最常见的三种问题是咽鼓管功能障碍、分泌性中耳炎和梅尼埃病,它们的发病原因、表现和处理方式都不太一样。
咽鼓管功能障碍:压力没调节好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子后面鼻咽部的管子,主要作用是让中耳里的压力和外面大气压保持一致。平时我们吞咽、嚼东西的时候,咽鼓管会打开,让中耳压力跟上外面的变化。要是这个管子不好用了,中耳里就会变成负压,把鼓膜往里面吸(鼓膜内陷)。这样一来,耳朵会闷得慌,还会出现“自听增强”——自己说话的声音好像被放大了,听得特别清楚。感冒、嗓子发炎或者使劲擤鼻涕都可能诱发,因为这些情况会让咽鼓管的黏膜肿起来,把管子堵住,压力调节就乱了。一般是一只耳朵闷,有时候会有断断续续的耳鸣,症状通常不会超过3个月。
分泌性中耳炎:耳朵里积了液体
分泌性中耳炎其实是中耳里积了液体,影响了声音传导导致听力下降。原因主要是咽鼓管不通,中耳变成负压,刺激黏膜分泌出液体。小孩比大人更容易得,因为他们的咽鼓管还没发育好,更窄更短。大人得的话,常跟鼻窦炎、过敏有关——鼻腔里的炎症会顺着咽鼓管跑到中耳,让黏膜肿起来,分泌更多液体。典型的表现是持续的低频耳鸣(像嗡嗡声),听力时好时坏,感觉耳朵像进了水一样闷。医生检查鼓膜的时候,能看到里面有液平面或者气泡,听力测试会显示是传导性听力下降(声音传不进耳朵里)。
梅尼埃病:内耳里的液体太多了
梅尼埃病是内耳里的膜迷路积水导致的,主要问题是内淋巴液太多了。原因可能是内淋巴液的分泌和吸收不平衡,跟免疫问题、自主神经(比如控制血压、心跳的神经)紊乱或者遗传有关。典型的有四个表现: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天旋地转,持续20分钟到24小时)、听力时好时坏(主要是低频声音听不清,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持续的耳鸣,还有耳朵闷胀。症状发作往往是一阵一阵的,中间缓解的时间不一样。最近数据显示,40-60岁的人得这个病的越来越多,可能和现在的生活方式(比如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导致的代谢紊乱有关。
怎么区分这三种病?
这三种病症状有重叠,得好好区分:
- 压力测试: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人做Valsalva动作(捏鼻子鼓气)能缓解耳闷,分泌性中耳炎做这个效果不好;
- 听力特点:梅尼埃病是低频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内耳或神经出问题),分泌性中耳炎是传导性耳聋(声音传不进耳朵里);
- 前庭功能:梅尼埃病会出现自发性眼震(眼睛不自主地晃动),另外两种一般不会影响前庭(管平衡的器官);
- 影像学检查:颞骨CT能看到分泌性中耳炎的鼓室积液,梅尼埃病需要做内耳水成像看膜迷路有没有扩张。
什么时候去医院?
症状持续的时间和表现决定了什么时候去医院:
- 急性期(不到2周):咽鼓管功能障碍可以试试鼻腔冲洗、用减充血剂喷鼻子这些保守方法;
- 亚急性期(2-12周):分泌性中耳炎要定期查听力,小孩的话观察不要超过3个月;
- 慢性期(超过12周):梅尼埃病要长期随访,定期查听力,评估生活质量。
平时怎么预防?
预防要根据不同的病因来做:
- 调节压力:坐飞机起降的时候,嚼糖果或者捏鼻子鼓气,避免环境压力变化太快;
- 鼻腔护理:过敏季节用生理盐水洗鼻子,保持咽鼓管开口干净;
- 饮食管理:梅尼埃病患者要少吃盐(每天不超过6克),少喝咖啡和酒;
- 行为习惯:别长时间用单侧耳机,工作间隙做做耳部肌肉放松训练。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或者出现眩晕、听力突然下降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做纯音测听、声导抗(查中耳压力)和前庭功能检查。现在的耳内镜能清楚看到鼓膜的细微变化,24小时动态听力监测能抓住梅尼埃病听力波动的情况。平时记录症状(比如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诱因),配合阶梯式的治疗方案,能有效管理耳部不适,保护听力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