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耳朵深处突然疼得厉害的经历,有的连嚼东西都疼,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其实耳痛常见的原因主要分四大类,搞清楚这些原因和表现,能帮我们及时应对。
一、急性外耳道炎:耳道皮肤“保护墙”破了
这种情况常发生在爱游泳或者总掏耳朵的人身上。泳池水进耳朵后,原本保护耳道的耵聍(耳屎)会被稀释,耳道皮肤的角质层泡胀,屏障功能变弱;如果用棉签之类的东西掏耳朵,还可能划伤皮肤,让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这些细菌趁虚而入。 典型表现是拽耳朵或者按耳屏的时候疼得更厉害,要是耳道肿得严重,甚至会把耳道堵上。治疗需要保持耳道干燥,局部用抗生素滴耳液。平时别用硬东西掏耳朵,游泳时戴防水耳塞就能预防。
二、急性中耳炎:咽鼓管“通道”出问题
感冒后,病毒或细菌会顺着咽鼓管(连接鼻子和耳朵的管道)跑到中耳腔里。小朋友的咽鼓管又短又直,更容易得这个病。要是感冒时擤鼻涕的方式不对——比如两边鼻子一起捏着擤,会增加咽鼓管的压力,导致中耳积水。 主要是一直疼,还觉得耳朵闷、听不清,晚上躺下来的时候,鼓膜压力变大,疼得更厉害。治疗可以用鼻腔喷雾剂改善咽鼓管通气,必要时口服抗生素。感冒时擤鼻涕要单侧交替着来,别太用力。
三、带状疱疹神经痛:潜伏的病毒“醒了”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会躲在感觉神经节里,等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就沿着神经跑到皮肤表面。耳朵边上的带状疱疹,疼起来像刀割、电击一样,而且只在一边耳朵周围疼。有些患者耳廓或耳道里还会起一堆小水疱。 疼痛发作时要尽早用抗病毒药物和治神经痛的药物,发病72小时内规范治疗能大大降低后遗症的风险。急性期要保持皮肤干净,别抓,不然容易感染。
四、耵聍栓塞:耳屎“堵”住了
耳屎碰到水会膨胀,体积能变大2-3倍,压迫耳道皮肤就会疼,还可能听不清。要是掏耳朵的方式不对,反而会把耳屎推得更深,甚至戳伤鼓膜。有的还会头晕、耳鸣。 处理得找专业医生,用耳道冲洗或者负压吸引的方法。千万别自己用棉签之类的工具掏,越掏越堵。平时别总掏耳朵,洗澡时注意保护耳道。
临床处置与预防策略
- 耳道防护:游泳时戴硅胶耳塞,洗澡时可以用涂了凡士林的棉球塞住耳道口,别总让耳朵泡在潮湿环境里。
- 清洁禁忌:耳道自己能清洁,棉签、掏耳勺甚至电动掏耳工具都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定期体检时让医生看看耳屎多不多就行。
- 及时就医:如果疼了超过24小时、发烧到38℃以上、突然听不清或者耳朵流水,得立刻去;小朋友要是一直哭、抓耳朵,也得赶紧看医生。
耳朵疼是身体在报警,得靠专业检查才能明确原因——比如外耳道炎用耳镜能看到耳道皮肤红肿;中耳炎会有鼓膜充血鼓起来;带状疱疹是一边耳朵周围起水疱。及时分清原因才能选对治疗方法。平时要注意耳朵卫生,别自己瞎处理,要是症状一直不好或者变严重,一定要找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