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吸烟者得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8-20倍。更值得警惕的是,每天吸烟越多,得肺癌的风险越高——每天多抽5支烟,风险会上升约50%。要注意的是,电子烟虽然没有传统烟草的燃烧产物,但它的气溶胶里还是有甲醛、乙醛等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它列为新型致癌风险源。
被动吸烟的危害也不能忽视。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里的非吸烟者,得肺癌的风险会增加20%-30%。二手烟这个“隐形杀手”会改变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引发慢性炎症。建议大家在公共场所主动要求无烟环境,家里可以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
研究发现,哮喘患者得肺癌的风险比健康人高58%,尤其是女性哮喘患者,风险比健康人高78%,可能和雌激素受体异常激活有关。慢性炎症引发的氧化应激会产生大量自由基,这些“坏分子”会不断攻击DNA,导致基因突变。临床观察显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肺癌发生时间平均提前12年。
肺结核、尘肺等有过肺部疾病的患者也要警惕。他们的肺组织往往有纤维化瘢痕,癌变风险是正常组织的3-5倍。建议以前得过肺部感染的人每1-2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特别是出现持续咳嗽超过3周、痰中带血等症状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约8%-10%的肺癌患者有明确的家族聚集现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染色体15q25.1区域的基因变异和肺癌易感性关系很大,这个区域刚好调控尼古丁受体的表达,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对烟草上瘾。如果有直系亲属得肺癌,建议从25岁起每年做肿瘤标志物检测(比如CEA、CYFRA21-1)。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更要小心。HIV感染者得肺癌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的5倍,器官移植受者术后10年内肺癌风险增加30倍。这类人要避免接触生物燃料烟雾,做饭时建议用电磁炉代替传统燃气灶。
职业性致癌物暴露占肺癌病因的10%-15%。石棉工人得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原因和基因组不稳定、端粒酶异常激活有关。值得关注的是,纳米材料从业者可能面临新型职业风险,实验显示纳米碳管会诱发间皮瘤样病变。
放射性物质暴露也很危险。铀矿工人肺癌死亡率比普通人高20倍,辐射损伤会累积。建议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定期做染色体畸变分析,严格遵守防护规范。普通上班族要避免长时间接触复印机臭氧、打印机碳粉等办公污染物。
科学防癌策略有五个核心措施:第一,戒烟的黄金期是30岁前,这时候戒烟能降低90%的肺癌风险,40岁前戒烟还能减少60%的风险。可以用行为疗法加尼古丁替代治疗,必要时找专业戒烟门诊帮忙。第二,环境防护方面,厨房要保持良好通风,每小时换气30次;用空气净化设备让PM2.5浓度低于35μg/m³;新装修的房子入住前要测氡浓度。第三,饮食上每天吃200克十字花科蔬菜(比如西兰花、白菜),里面的萝卜硫素能增强肺部解毒酶的活性;适量补点维生素D,可能有预防作用。第四,运动方面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提升12%的肺活量,促进呼吸道纤毛运动。第五,筛查建议55-74岁的长期吸烟者每年做低剂量CT筛查,高危人群可以提前到45岁。
医学界还在研究肺癌早筛的新方法,比如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预防永远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改变生活方式能让肺癌风险降低70%以上。防癌不只是选择健康,更是生命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