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肺"常之痛,可能正在悄悄致命
肺癌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早期特别会"藏"——症状和感冒、支气管炎这类呼吸道感染很像,约70%的患者确诊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附近组织或远处器官(比如脑、骨、肝)。它的转移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接蔓延到旁边组织、通过淋巴系统扩散、随血液跑到远处。
肺癌成因的"六重门",你躲过了几个?
- 吸烟或二手烟:长期吸烟的人,得肺癌的风险比不吸烟的高15-30倍。每天多抽1包烟,风险就上升1.5倍;戒烟10年后,风险能下降50%。
- 职业接触:如果工作中常接触石棉、砷、铬这些致癌物,风险比普通人高5-10倍——尤其是又吸烟又接触石棉的,风险会"飙升"。
- 环境污染:PM2.5浓度每立方米多10微克,肺癌风险上升25%;室内污染也不能忽视,比如烧柴烧煤、炒菜油烟,还有氡气堆积。
- 吃不对:每天吃的蔬菜水果加起来不到500克,风险高1.5倍;β-胡萝卜素、维生素C这些抗氧化成分能减少DNA损伤,降低风险。
- 遗传因素: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得过肺癌,风险高2-5倍,现在已发现多个和肺癌相关的易感基因。
- 辐射暴露:氡气会释放α粒子,衰变后的物质粘在支气管黏膜上,长期待在氡气超标的环境里,风险高3倍。
肺癌分型:两大阵营的"癌王争霸"
肺癌主要分两大类:
- 小细胞肺癌(占10%-15%):恶性程度特别高,癌细胞大概3个月就能翻一倍,确诊时约70%已经转移到远处。几乎90%的患者都是重度吸烟者。
- 非小细胞肺癌(占85%-90%):最常见的是腺癌(约40%),然后是鳞状细胞癌(25%-30%)、大细胞癌(10%-15%)。现在腺癌越来越多,和吸烟的关系没那么大。
早期发现:给生命装上"CT雷达"
低剂量螺旋CT(LDCT)是早期发现肺癌的"利器"——能让高危人群的肺癌死亡率降低20%。哪些人需要查?
- 55-77岁,吸烟总年限达到30包年(比如每天1包抽30年,或每天2包抽15年),现在还在吸或者戒烟不到15年;
- 50岁以上,同时有2个或更多危险因素(比如职业接触致癌物、肺癌家族史、得过肺部疾病);
- 有持续咳嗽、咳血、胸痛这些异常症状。
筛查频率建议每年1次,连续3年没问题,可以改成每2年1次。
科学防护:构筑你的"抗癌护甲"
- 戒烟:戒烟不是光靠意志力,结合行为调整(比如避开吸烟场景)和替代疗法(比如尼古丁贴片、口香糖),能让成功率提高2-3倍,但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用。
- 净化空气:用符合EN1822标准的HEPA滤网,能过滤掉99.95%的0.3微米小颗粒;炒菜时要一直开抽油烟机,尽量少用油炸、爆炒。
- 吃对饭:每天吃至少5种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多吃西兰花、卷心菜这类十字花科蔬菜;绿茶里的多酚也有抗氧化作用,不妨多喝。
- 多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能降低20%-30%的风险——运动能改善肺通气功能,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监控。
结语:别让肺腑之言变成肺腑之痛
肺癌虽然可怕,但早防早查能大大降低风险。别忽视咳嗽、胸痛这些"小信号",也别嫌筛查麻烦——做好防护、定期检查,才能让"肺"常之痛,永远不会变成致命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