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总觉得肛门周围痒,尤其是晚上痒得更厉害,得警惕是不是蛲虫在搞鬼。蛲虫是一种8-13毫米长的小寄生虫,有个“夜袭”特点——晚上会爬到肛门周围产卵。这些虫卵沾到衣服、床单上,会一直刺激皮肤,让瘙痒总不好;有的患者还能在大便里看到乳白色的细小虫子。
怎么确诊蛲虫感染?
怀疑是蛲虫的话,建议去医院感染科或消化内科做检查。最常用的是“透明胶带粘取法”:早上没排便前,用透明胶带在肛门周围轻轻粘一下取标本,这样查到虫卵的概率能超过90%。必要时还要做肛周拭子检测,比普通大便常规更不容易漏诊。小朋友因为感染概率高,最好连查三天,提高诊断准确性。
吃药要注意这些
确诊后得听医生的用抗寄生虫药(这类药能干扰虫子吸收葡萄糖、阻断神经传导,让虫子无法存活)。用药时有几点要留意:部分人可能会有点肠胃不舒服;怀孕的女性得先找专科医生评估能不能用;家里人最好一起治,避免交叉传染(比如共用毛巾、餐具都可能传虫卵)。吃完一个疗程后,过2周要去复查,看看虫子有没有清干净。
家里环境怎么消毒?
蛲虫卵很轻,容易飘在空气中或藏在角落,得按这些方法彻底处理:
- 高温杀卵:床单、被套、睡衣等布类用品,要用60℃以上的热水泡2小时,再正常清洗,之后暴晒晾干(高温能直接杀死虫卵)。
- 房间消毒: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卧室30分钟,重点照床底、家具缝隙这些容易积灰的角落(紫外线能穿透虫卵外壳)。
- 常用物品消毒:门把手、桌面、遥控器这些常碰到的地方,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等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干净(避免消毒液残留刺激皮肤)。
- 玩具处理:塑料玩具装密封袋里冻48小时(低温能杀死虫卵);毛绒玩具装袋暴晒4-6小时,还要拍一拍把藏在毛里的虫卵抖掉。
个人卫生要做好这5点
蛲虫主要通过“手-口”传播(比如手沾了虫卵再吃进肚子),所以个人卫生是关键:
- 好好洗手:用七步洗手法,重点搓指甲缝(虫卵最容易藏在这里),最好用含抗菌成分的洗手液(流动水冲15秒以上)。
- 剪短指甲:指甲别超过指尖,每周至少剪2次(长指甲容易藏虫卵,也会划伤肛门皮肤加重瘙痒)。
- 睡觉穿束口睡衣:晚上穿束口的裤子或睡衣,避免虫子爬到床上;早上起来马上换睡衣洗了,别让虫卵沾到沙发、椅子上。
- 吃的要干净:蔬菜、水果要反复冲净(最好用流动水泡10分钟);坚果、干果要剥了壳再吃,别直接用手碰可能有污染的外壳。
- 便后轻擦:用无刺激性的湿巾擦肛门(别用太粗糙的卫生纸),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也能擦走刚产的虫卵。
全家一起防,避免反复传
蛲虫很容易在家人间互相传染,建议全家执行4周的综合防控计划:
- 餐具要煮沸消毒15分钟(或用消毒柜的高温档),实行分餐制(避免虫卵通过餐具传);
- 宠物的皮毛可能携带虫卵,要带宠物去做驱虫(别让宠物上床、碰小朋友的玩具);
- 可以做个“家庭卫生记录表”,记着每天有没有消毒床单、擦桌子,避免漏掉;
- 重点教小朋友:便后一定要用肥皂好好洗手(别用手抓肛门),不咬指甲、不啃玩具(这些习惯最容易把虫卵吃进肚子)。
怎么预防复发?
治完后别马上放松——蛲虫卵可能还藏在角落,得坚持防控2-4周:
- 每周查2次肛门周围的虫卵(用透明胶带法),连续三次没查到虫卵才能停;
- 家里人要互相盯着,要是有人再出现肛周瘙痒、夜间抓挠的情况,赶紧去医院(早查早治);
- 把卫生习惯变成日常:比如每天换睡衣、每周晒床单、饭前便后洗手,别等感染了再补救。
其实蛲虫感染并不可怕,只要按医生的要求吃药、做好环境消毒和个人卫生,大部分人用完一个疗程就能清干净。关键是要把这些习惯坚持下去——比如定期给家里做深度清洁、剪短指甲、好好洗手,才能彻底远离蛲虫。要是又出现肛周瘙痒、夜间加重的情况,别自己乱买药涂(很多止痒药会刺激皮肤),赶紧去医院查清楚,避免拖成慢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