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止血靠血小板、凝血因子和血管壁三个“伙伴”共同配合,它们一起工作才能有效防止失血。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没碰没撞就出现皮下淤青,还会伴随局部疼痛。
血小板异常:止血“急先锋”掉链子
血小板是止血过程中的“第一响应者”,正常情况下每微升血液里有15万-45万个。当血小板数量降到5万/μL以下时,身体就容易出现自发性出血。比如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皮肤反复出现小红点(瘀点)或大片淤青(瘀斑)。还有些药物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比如抗生素、抗癫痫药;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人,要警惕血小板“抱团”止血的能力下降。
凝血因子缺陷:凝血“多米诺”断了
凝血因子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反应,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堵住伤口。如果Ⅷ因子缺了会导致血友病A,Ⅸ因子缺了则是血友病B。维生素K是Ⅱ、Ⅶ、Ⅸ、Ⅹ这几个凝血因子的“合成助手”,少了它会让凝血时间变长。很多老人因为吃得太单一,维生素K摄入不够,已经成了后天凝血问题的常见原因。
血管壁损伤:血管变“脆”易出血
血管内皮要是破了,毛细血管就会变“脆”。比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因为血管平滑肌没长好,经常反复流鼻血或皮肤出血。糖尿病患者的血管会因为糖附着发生“糖基化损伤”,比普通人脆40%;日本研究显示,老坐着的人毛细血管耐受力比爱运动的低18%,也更容易出问题。
出现这些情况要就医,日常这样护止血
如果有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1. 没明确外伤就出现直径超过5厘米的淤青;2. 同时流鼻血、牙龈出血;3. 家里有人有出血性疾病;4. 同一个地方反复淤青;5. 伴随关节肿胀或肚子疼。
医生通常会建议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血管脆性试验。日常要注意:别随便用抗血小板药(比如阿司匹林);多吃含维生素C和K的食物,比如西兰花、猕猴桃;如果淤青还伴随发烧或局部变热,要排查是不是感染性血管炎。
总之,皮下淤青看似小问题,可能是血小板、凝血因子或血管壁发出的“信号”。平时注意饮食均衡、避免伤血管的行为,出现异常及时检查,才能守住止血的“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