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门诊里,常能碰到家长带着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孩子下前牙长出两排了”。这种“双排牙”其实是乳牙滞留,也就是换牙时恒牙已经萌出,乳牙却还没脱落的发育异常。据统计,我国学龄儿童中乳牙滞留的发生率约为15%-20%,其中下前牙区最常见。
正常换牙的过程,依赖恒牙胚对乳牙牙根的生理性吸收——等牙根被吸收得差不多了,乳牙会自然脱落,给恒牙腾出空间。但如果恒牙胚发育迟缓,或者乳牙牙根吸收受阻,就会出现“新牙已长、旧牙未掉”的双排牙现象。临床观察发现,恒牙萌出角度异常、牙囊组织增生等,也可能打乱这种正常替换机制。
乳牙滞留可不是小问题,可能引发多重并发症:首先,滞留的乳牙会占据恒牙原本的萌出空间,导致恒牙歪着长(异位萌出)甚至埋在牙龈里(阻生);其次,乳牙和恒牙的交界处容易藏食物残渣、积细菌,增加蛀牙风险;再者,长期咬东西不舒服,可能影响颌骨发育。研究显示,没处理过乳牙滞留的孩子,后期出现牙列拥挤的概率比正常换牙的孩子高2.8倍。
医生处理时会根据情况分层干预:拍牙片如果发现乳牙牙根吸收不足1/3,可以先观察3-6个月;如果牙根吸收达2/3以上,或者恒牙萌出角度不对,就得择期拔掉滞留的乳牙。最佳干预时间是恒牙冠长到2/3至刚萌出后的3个月内,拖得太晚可能增加后续正畸的难度。
家庭护理要注意这几点:每天让孩子嚼2-3次纤维性食物(比如胡萝卜条、苹果片),每次5-10分钟,通过咀嚼的生理性刺激促进牙槽骨发育;用儿童软毛牙刷,配合圆弧刷牙法(牙刷在牙面上画圈圈),重点刷乳牙和恒牙交界的区域;每3个月带孩子做一次口腔检查,记好哪颗牙什么时候长的、乳牙牙根吸收得怎么样,建个动态档案。
预防要从幼儿期开始:2-3岁起慢慢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用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代替精米白面这类精制碳水化合物。研究证实,每周膳食纤维吃够15g的孩子,乳牙滞留的概率能降低34%;同时要定期查口腔,每6-8个月做一次专业的牙周检查和发育评估。
要提醒的是,别自己用力摇孩子的乳牙,可能伤了牙槽骨或者恒牙胚;如果孩子牙龈红肿、嚼东西疼甚至发烧,可能是牙周感染了,得赶紧去医院。另外,有的孩子恒牙长得晚一点是正常的,遗传因素导致的换牙延迟最多能到2年。
现在口腔医学讲究个性化管理,医生会通过小牙片看乳牙牙根吸收情况,结合牙龄、骨龄制定方案。家长得有科学认知,别把换牙的个体差异当成病。正确的做法是定期记录牙的变化,跟着医生指导来,让换牙自然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