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咽喉里像卡了小毛刺的异物感,要是这种感觉持续存在,得警惕扁桃体炎——作为上呼吸道的“免疫小卫士”,扁桃体帮我们抵御病原体时,自己也可能因“过度劳累”发炎,带来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下面从发病原因、典型表现到防治方法,一次性说清楚。
为啥会得扁桃体炎?
最主要的原因是病原体“入侵”,而且细菌和病毒常常“搭伙作案”。比如A型溶血性链球菌是急性扁桃体炎的“主犯”,它分泌的毒素会破坏咽喉黏膜;病毒往往先“开路”,让细菌更容易钻空子。要是最近累着了、受凉了,免疫力下降,藏在体内的病原体就会“趁虚作乱”,引发急性炎症。
扁桃体炎有啥典型表现?
- 咽喉老有异物感,吞口水、吃饭时更明显,像卡了东西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 咽部烧得慌,疼起来还会往耳朵里窜,连说话都费劲;
 - 发烧超过38℃,要是烧了3天还没退,得赶紧重视;
 - 脖子上能摸到鼓包(淋巴结肿大),按一下就疼;
 - 严重的时候张不开嘴、声音变哑,甚至呼吸都费劲。 要是出现持续高烧、吞东西像“咽刀子”,或者呼吸不畅,得立刻去医院。
 
怎么治、怎么防?
基础护理先做好
- 勤用温盐水漱口:用和体温差不多的温盐水(约37℃),每天漱4-6次,能冲掉咽喉里的病菌;
 - 调整环境湿度:家里湿度保持50%-60%,别让空气太干,也别忽冷忽热;
 - 吃点“润喉餐”:急性期先吃流质食物,比如绿豆汤、梨羹、温牛奶,别吃辣的、硬的;
 - 局部缓解小妙招:含点薄荷含片(不含糖的更好),能促进唾液分泌,减轻喉咙干痒。
 
药物治疗要听医生的
抗生素是对付细菌感染的“武器”,但得记牢这几点:
- 首选青霉素类(过敏的话换大环内酯类),一定要按医嘱用;
 - 就算症状好了,也得把疗程用完,别擅自停药——不然病菌会“卷土重来”;
 - 中成药和抗生素要隔开1小时吃,避免影响药效;
 - 退烧药按说明书用,别为了“退得快”加量。
 
啥时候需要做手术?
如果碰到以下情况,可能得考虑切除扁桃体:
- 一年发作7次以上,严重影响工作或学习;
 - 引发了咽旁脓肿、肾炎等并发症;
 - 小孩因为扁桃体肥大,睡觉打呼、憋气,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现在微创技术很成熟,很多人当天就能出院,但术后得吃几天冷流质(比如冰牛奶),避免伤口出血。
 
特殊人群要注意啥?
- 孕妇:得找产科和耳鼻喉科医生“联合把关”,别自己乱吃药;
 - 哺乳期:治疗期间最好暂停哺乳,等药代谢完再喂;
 - 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会让感染更难好,得每天测血糖,把数值控制稳;
 - 小孩:要是不肯吃饭、老嗜睡,或者发烧超过3天,得赶紧去医院——孩子表达不清楚,别耽误。
 
好了之后怎么防复发?
炎症消了不是“万事大吉”,得做好这几点避免复发:
- 慢慢练耐寒:早上用冷水洗洗脸,循序渐进适应低温,别一下子冻着;
 - 牙刷定期换:每3个月换一次,别让旧牙刷藏病菌;
 - 雾霾天戴口罩:别让PM2.5钻进喉咙,刺激扁桃体;
 - 调免疫力:每周吃点益生菌,帮着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免疫力强了,病菌才不敢“找上门”。
 
在家要盯着哪些情况?
自己或家人得扁桃体炎时,在家要观察这4点:
- 体温有没有慢慢降下来,还是一直烧到39℃以上;
 - 吞东西是不是越来越顺,有没有更疼;
 - 脖子上的鼓包有没有变小,按起来还疼不疼;
 - 声音有没有越来越哑,或者呼吸越来越费劲。 要是出现持续高烧、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得立刻打120——这可能是严重并发症的信号。
 
其实扁桃体炎没那么可怕,只要早发现、按医嘱治,大多数人7-10天就能好。关键是平时要规律作息、别熬夜,多运动增强体质——毕竟“免疫力是最好的药”。另外,定期查口腔(比如每年一次),能早发现扁桃体的“小问题”,避免变成慢性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