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真凶”不止高血压
临床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高血压确实是脑出血最主要的诱因,大约占所有病例的70%-80%。但剩下20%-30%的病因有很多不同情况,得引起足够重视。动脉瘤破裂也是重要原因,主要是血管壁结构出了问题;动静脉畸形是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凝血功能不好导致的出血,多和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值得注意的是,60岁以上老人里,脑淀粉样血管病的检出率明显变高,这种病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在脑血管壁上,已经成了老年自发性脑出血的重要病因。
突发脑出血的生死时速
急性期处理要记住“三要三不要”:首先让患者平躺着,头稍微垫高15-30度,保持呼吸通畅,别让头乱动;其次要盯着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记好症状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变化的;最重要的是赶紧打120叫救护车。千万别自己给患者吃药(包括降压药)、随便搬动患者或者掐人中。临床发现,单侧脸垮、一只胳膊没力气、说话含糊不清这三个症状,早期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0%,比传统说的“中风”表现更准。
微创手术的“三把利剑”
现在神经外科有三种常用的微创手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适合基底节区这类深部的血肿,能在CT或核磁共振引导下精准插导管抽血;神经内镜清除术是通过自然腔道或者开个小骨窗进去,既能清血肿又能止血;机器人辅助手术结合影像导航和机械臂,精度能达到亚毫米级。选哪种手术,要综合看血肿的位置(脑子上面还是下面)、大小(基底节区超过30ml通常要手术)、患者意识清楚程度(用GCS评分判断)还有全身情况(比如凝血好不好)。
预防脑出血的“五维防护网”
一级预防要做好动态监测: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经颅多普勒超声,查脑血管的自动调节能力;高血压患者要定期做动态血压监测,尤其要注意早上6-9点的“晨峰血压”——如果这时候血压超过140/90mmHg,得赶紧调整。饮食上要注意钾和钠的平衡,每天建议吃3500-4700mg钾,差不多是2根香蕉加300克菠菜的量。运动方面,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和打太极交替,运动时最大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之间。吃药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尤其是用抗凝药的人,要定期查INR(目标值保持在2-3之间)。
认知误区大扫除
得先分清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区别:脑出血是血管破了出血,脑梗死是血管堵了缺血。要是用错了溶栓药,会让出血更严重。数据显示,30-45岁的人,近十年脑出血发病率涨了47%,主要和长期睡不够(每天少于6小时)、喝酒太多(每天超过25克酒精)有关。术后康复要抓住神经可塑性的窗口期,按步骤做康复训练(比如Brunnstrom分期训练、Bobath技术),能让运动功能恢复率提高50%-60%。
总之,脑出血不是只有高血压一个“凶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凝血问题、脑淀粉样血管病都可能引发。突发时要牢记“三要三不要”,第一时间叫救护车;微创手术能精准解决问题;预防要从监测、饮食、运动、用药多方面入手,年轻人也得注意睡眠和饮酒习惯。早识别、早处理、早预防,才能有效降低脑出血的风险,守护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