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血管就像一套精密的“灌溉系统”,负责给大脑输送氧气和营养,一旦出现堵塞或渗漏,后果可能很严重。我国每年新增脑血管病患者已经超过500万,算下来差不多每分钟就有9个人突发急性脑血管事件。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病越来越“偏爱”年轻人——30-40岁人群的发病率比二十年前高了近50%,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风险特别大。
脑血管病主要有三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缺血性中风,占了60%-70%,主要是脑血管被堵住了,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然后是出血性中风,约占30%,这种病急性发作时死亡率超过30%,危险程度很高;第三种是血管结构异常引起的脑功能问题,比如先天性血管畸形这类“隐藏的风险”。
现代医学有一套多层级的脑血管评估方法,帮我们早发现血管问题:
- 经颅多普勒超声:通过监测血流速度初步判断血管状态,检查只要10分钟左右,简单快捷;
- CT血管造影(CTA):需要静脉注射一点造影剂,能拍出亚毫米级的清晰血管影像,是急诊时的首选检查;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不用打针,无创,特别适合需要反复检查的人;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目前精度最高的血管检查,能查出300微米级的微小病变;
- 脑灌注成像:能定量分析脑组织的血流情况,提前预警哪些区域有缺血风险。
这里要给大家提个醒:如果突然出现单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清楚(比如想说的话卡壳、别人听不懂)、看东西模糊(比如一只眼睛看不见或看东西有缺块),一定要赶紧去医院——最好在4.5小时内完成影像学评估。研究显示,及时做静脉溶栓治疗,能让患者恢复独立生活的比例提高三分之一左右,时间就是大脑的“救命绳”!
饮食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环节,日常可以这样吃:
- 多吃全谷物:每天的主食里,全谷物(比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玉米)要占一半以上,能慢慢释放能量,保持血糖稳定;
- 常吃深海鱼:每周吃2次以上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鲭鱼、金枪鱼,对血管炎症有改善作用;
- 适量吃坚果:每天吃25-30克(差不多一把)坚果,比如杏仁、核桃、巴旦木,能帮着保护血管;
- 多吃抗氧化食物:蓝莓、草莓、紫甘蓝、菠菜这类深色蔬果,富含类黄酮,每天要吃200克以上;
- 用对健康油:特级初榨橄榄油含有多酚类物质,每天用量别超过25毫升(差不多2勺),建议低温炒菜或凉拌,能保留更多有益成分——不过要注意,2023年《神经病学》期刊的研究提醒,橄榄油吃多了可能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别过量。
除了饮食,综合防控更关键,要做好这几点:
- 血压天天测:家里备个电子血压计,每天早上起床(空腹、没活动)和晚上睡前各测1次,尽量把血压控制在135/85mmHg以下;
- 血脂定期查:每半年查一次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最好控制在2.6mmol/L以下;
- 运动要规律:每周做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分钟,运动时的心率差不多是“170减去年龄”(比如40岁就是130次/分左右),别太懒也别太拼;
- 戒烟限酒别放松:戒烟6个月就能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喝酒的话每天别超过25克(相当于白酒约50毫升,红酒约150毫升,啤酒约400毫升);
- 睡眠质量要重视:每天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能帮助脑脊液清除脑内代谢废物;如果经常打呼噜、半夜憋醒,一定要去做睡眠监测——研究发现,有睡眠呼吸障碍的人,脑血管事件风险比普通人高近3倍。
另外,压力大也会伤血管,试试正念训练这类减压方法:每天10分钟,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眼前的事物(比如一朵花、一杯水),能改善约20%的血管内皮功能;平时散散步、听听轻音乐,也能帮着缓解压力。
总的来说,脑血管病虽然危险,但只要我们早了解、早预防——关注血管状态、调整饮食、规律生活、控制好血压血脂、睡好眠、减压力,就能大大降低风险。尤其是年轻人,别觉得“老了才会得”,更要提前重视,从现在开始守护好自己的大脑血管,才能远离脑血管病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