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出现右手麻木时,可能没往颈椎上想——其实,当颈椎的椎间孔变窄或者椎间盘突出,会压迫到支配手部的颈神经根(主要是C6到C8节段),神经信号传不过去,手就会麻。女性因为肌肉力量相对弱、韧带更松弛,颈椎稳定性比男性差一些,长期伏案的女性中,颈椎病发生率会随年龄增长更明显。
脖子压到神经,身体会发这些“信号”
- 姿势一变就难受
长时间低头工作后,胳膊会有放射性的不舒服,比如手指尖发麻、刺痛,像有小虫子在爬;脖子往后仰的时候,症状会加重,但往前倾一点,神经根不那么紧张了,麻木感能稍微缓解。 - 疼起来有“固定路线”
疼痛常从肩膀内侧往胳膊串,像一条带子勒着;有的还会在前臂外侧突然出现闪电样的疼,就像皮筋弹到皮肤,而且一扭脖子或者做某个特定动作(比如转头拿东西)就会发作。 - 手和脖子变“笨”了
早上起来脖子发硬,动的时候能听到“咔咔”的摩擦声;拿筷子、笔的时候,手的协调性变差,比如夹菜容易掉;严重的连握杯子都没力气,端不稳。
怎么查?医生常用这几招
- 3种检查,各查不同问题
- 颈椎X线片:能看出颈椎有没有变直、长骨刺,但看不到椎间盘、神经这些“软组织”;
- CT三维重建:能精确测量椎管的大小,适合查骨头的问题(比如骨刺是不是压到神经);
- 磁共振(MRI):最清楚,能直接看到椎间盘是不是老化、神经根有没有被压,是判断神经压迫的“金标准”。
- 医生的“手查小测试”
比如“Spurling试验”——医生会让你往疼的那侧扭头,再轻轻压一下头,如果胳膊麻疼加重,说明神经根可能被压了;“Hoffmann征”阴性的话,基本能排除更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但还要结合其他检查才准。
不想开刀?先试这些保守方法
- 物理治疗+手法调整
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做颈椎牵引(牵引力要根据个人情况调,不能自己乱拉);要做关节松动或按摩的话,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找有资质的医生,千万别去不正规的地方暴力扳脖子,容易出事。 - 每天练会儿,让颈椎“松”下来
比如颈椎“多维训练”:慢慢低头、抬头、往左歪、往右歪,每个方向停留3-5秒;还有“肩胛稳定练习”:双肩慢慢往上耸到最高点,再慢慢放松,重复10次。每天分几次做,加起来45分钟就行。 - 生活里的“护颈细节”
- 工作:电脑屏幕要和眼睛齐平,每工作40分钟就停下,做一组“颈肩放松操”(比如前后点头5次、左右转脖子5次);
- 睡觉:选一个能托住颈椎的枕头——躺下时,枕头要刚好填满脖子的空隙,保持颈椎的正常曲线,别太高也别太低;
- 运动:蛙泳对颈椎好,因为抬头换气的动作能放松颈肩;但像猛甩脖子、过度仰头的动作(比如瑜伽里的“犁式”),尽量别做。
平时做好3件事,把颈椎病“挡在门外”
- 姿势“纠错”要日常
用支架把手机、平板架起来,眼睛看屏幕时稍微往下10-15度(别总低头);工作时别一直僵着坐,每小时起来走两步,做几组“颈部牵拉”:比如慢慢往左边歪头,让耳朵靠近肩膀,保持5秒,再换右边;或者抬头看天花板5秒,再低头看地面5秒,重复3次。 - 练肌肉,让颈椎“稳”下来
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把弹力带套在头上,双手拉住两端,慢慢往左边转脖子,同时用弹力带轻轻对抗(别太用力),做10次再换右边;每周练3次“肩胛后缩”:双手在背后交叉,慢慢往上抬,保持5秒,能锻炼肩膀后面的肌肉,帮颈椎“撑住”。 - 环境变了,颈子要“护”
天气变凉或者吹空调时,围一条透气的围巾或戴个轻薄的颈托,别让脖子受凉;用热毛巾敷脖子的话,温度别太高(40-50℃就行),或者用控温的热敷仪,避免烫伤皮肤。
其实,颈椎病引起的右手麻木,本质是“神经被颈椎压到了”。出现症状别硬扛,先去医院查清楚是哪节神经的问题,再通过改变姿势、做康复运动、调整生活习惯来缓解;平时多注意“少低头、多练肌肉、睡对枕头”,才能从根源上减少“手麻”的困扰——毕竟,颈椎稳了,手自然就不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