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时突然像被电击一样疼、吃饭说话时脸突然僵住——这些情况很可能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信号。这是一种以突发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疾病,患者常说疼起来像刀割、烧灼一样,需要通过典型症状和牙病引起的疼区分开。
疼痛特征的三个关键点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 发作样子:疼起来突然来、突然停,单次发作持续几秒钟到2分钟不等,像电击、针刺或撕裂一样;
- 诱发原因:咀嚼、说话、刷牙、洗脸、冷热刺激这些日常动作都可能触发疼痛,有些患者脸上还有明确的“触发点”,碰一下就疼;
- 病程变化:刚开始可能几天甚至几周才发作一次,慢慢发作越来越频繁,不疼的时间越来越短。
疼痛只出现在三叉神经支配的区域,大多是单侧脸(常见在上颌或下颌部位),典型的位置是鼻翼到口角、前额到耳前这一块。只有约3%的患者会双侧脸交替疼,但几乎不会同时两边都疼。病情加重时,疼的那侧脸肌肉会不自觉抽搐,也就是医生说的“痛性抽搐”。
治疗要分阶梯来
临床会根据病情分层治疗,核心是控制疼痛、减少复发:
药物治疗:基础止痛
抗癫痫药是首选,比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能帮助缓解疼痛;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这类新药副作用更小,适合老人用。要注意慢慢调整药量,别突然减药,不然疼可能会反弹。
微创治疗:不用开颅的新选择
- 射频热凝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用60-80℃的热量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只弄坏传递疼痛的部分,保留触觉。据研究,一次治疗后82%-88%的人能缓解疼痛,5年内约15%-20%会复发;
- 球囊压迫术:用针把球囊导管放到三叉神经的半月节里,充气压迫神经来阻断疼痛信号,适合年龄大或不能做手术的患者。
手术治疗:解决根本问题
微血管减压术是开颅手术,用生物材料把压迫神经的血管(比如小脑上动脉)隔开,长期缓解率能到90%以上;伽马刀这类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替代选择,要注意它起效慢,一般3-6个月才有效。
日常管理要抓三个核心
- 避开触发因素:用软毛牙刷,别吃太凉太热的东西,保持大便通畅(便秘可能会诱发疼痛);
- 调整心理状态:长期疼的患者要查有没有焦虑抑郁,正念训练能帮着减少神经敏感;
- 做康复训练:不疼的时候可以做面部肌肉放松训练,配合生物反馈治疗改善血液循环。
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有下面这些预警信号别耽误,及时就诊:
- 疼痛变样了,比如一直钝疼还叠加一阵一阵的疼;
- 脸上新出现感觉麻木或动不了的情况;
- 原来的治疗不管用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能治的,关键要早发现早规范治疗。40岁以上如果出现上面说的那种脸疼,要尽早去神经内科,做颅神经MRI等检查确诊。要提醒的是,疼不是老了必须忍受的,及时治能大大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