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突然觉得胸骨后(大概心口窝往上一点的位置)像卡了东西、堵得慌,是生活里挺常见的情况。据2023年《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统计,我国每年因为食管卡异物去医院的患者超过12万。这种“心口窝堵得慌”的感觉,往往提示食管可能被异物刺激了,得赶紧排查是不是有东西卡在这里。
食管卡异物后让人觉得堵,主要和三个原因有关。首先是异物直接卡住,像枣核、鱼刺这种尖锐的东西最常见,85%的卡顿都发生在食管上段或中段的狭窄处。当异物碰到食管壁,局部黏膜会被刺激发炎,2022年的研究显示,68%的患者如果异物存留12小时以上,黏膜水肿会更厉害,堵的感觉也会加重。另外,食管的环形肌会本能地痉挛收缩,想把异物“挤出去”,可这种保护反应反而会让吞咽时更难受,不少人会觉得“越咽越堵”。
常见的卡喉异物里,鱼类细刺占了43%,动物骨片占27%,枣核因为两头尖,容易扎伤黏膜,占15%。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因为模仿网上“吞食挑战”(比如快速吞大块食物、吞奇怪东西)导致卡异物的病例,每年以12%的速度增加,其中18-30岁的年轻人最多。还有戴假牙的人,因为口腔触觉变迟钝,误吞假牙零件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2倍。
很多人遇到卡异物时,家里的应急处理常犯三个错:第一,强行吞饭团或馒头,想把异物“带下去”,可这样可能把异物推得更深,甚至扎破食管,2021年就有文献报道过因此引发纵隔感染的重症患者;第二,大量喝水冲,反而可能让异物移位,增加误吸进气管的风险;第三,盲目催吐,容易让食管被异物再扎一次,加重损伤。正确的做法是:立刻停止吃任何东西,保持站着或坐着的直立姿势,别乱动让异物移位,然后赶紧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现在医院处理食管异物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是用电子内镜取异物,成功率能到98%,还可以做静脉麻醉的无痛操作;然后是药物辅助,得听医生的,比如用点保护黏膜的药、帮助食管动起来的药,要是有感染就得用抗生素;还有影像学检查,用X线加CT扫描,能精准找到异物在哪儿、扎得有多深。根据《消化道异物处理指南》,24小时内规范处理能把并发症的风险降低76%。
预防食管异物,得从平时吃饭的细节做起:每口饭尽量嚼20次以上,吃鱼、吃带骨的肉时,用专门的工具把刺、骨挑干净;吃饭的时候别聊天、别玩手机,集中注意力。特殊人群更要注意:戴假牙的人,吃饭前最好把假牙摘下来;小孩吃饭时,大人一定要看着,别让他们边吃边跑。2022年的研究显示,遵守“三要三不要”的饮食原则(比如要细嚼慢咽、要专心吃饭,不要边吃边玩、不要吞大块食物),能让食管异物的发生率下降42%。
总的来说,吃饭时突然卡异物不是小问题,先别慌,别乱处理,赶紧去医院。更重要的是平时注意饮食细节,把预防做到位,才能避免这种难受又危险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