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被重物撞了,哪怕表面没破没肿,里面的脑组织、血管可能已经受伤了。脑袋是个封闭的“盒子”,装着大脑和神经,要是里面多了出血、肿胀这些“额外东西”,会引发一系列危险。下面三种损伤要特别小心:
颅脑损伤的三大风险类型
1. 硬膜外血肿:隐蔽的“延迟危险”
颅骨骨折时,旁边的血管可能破了,血会积在颅骨和覆盖大脑的硬脑膜之间,形成像“凸透镜”一样的血肿。这种损伤最危险的是“中间清醒期”——大概三分之一的人受伤时会有点晕,但很快清醒,可几小时后又突然昏迷。数据显示,它占颅脑损伤的12%-15%,典型表现是头痛越来越厉害、头胀(颅内压升高),越拖越危险。
2. 蛛网膜下腔出血:“爆炸样头痛”是信号
脑表面的血管破了,血渗进蛛网膜下腔(大脑表面的一层膜间隙),最典型的是突然爆发的剧烈头痛——很多患者说“这辈子从没这么痛过”,还会脖子发硬、不敢低头(脑膜刺激征)。外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这类病的15%-20%,要和本身血管问题(比如动脉瘤)引起的出血区分开,不能掉以轻心。
3. 颅内压升高:三个症状提示“急症”
如果颅内有出血、肿胀这些“占位”,会出现三个典型症状:头痛越来越厉害、吐得像“喷出来”一样(喷射状呕吐)、意识越来越模糊(比如本来清醒,后来喊不醒)。这三个信号是神经外科急症的核心判断依据,说明颅内压力已经高到危险程度,必须立刻处理。
头部外伤处置规范
急性期观察要点(0-48小时)
- 意识监测:每2小时问问他“现在几点?这是哪?我是谁?”(测定向力),如果答不上来,说明意识在恶化;
- 瞳孔检查:看看两边瞳孔是不是一样大,用手电筒照眼睛,反应快不快(反应慢或没反应要警惕);
- 神经功能监测:注意有没有吐、吐的样子(是不是喷射状),手脚能不能抬起来、动得灵活吗,说话清楚不清楚(比如突然说不出话或含糊)。
紧急送医指征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立刻打120:
• 头痛一直疼,吃普通止痛药也没用;
• 两边瞳孔不一样大,或用手电筒照眼睛没反应;
• 一只手/脚没力气,抬不起来;
• 说话含糊,或说的话让人听不懂;
• 抽风(癫痫发作),尤其是受伤后30分钟内就抽的,更危险。
影像学检查价值
头部CT是首选检查,又快又准——现在的64排螺旋CT10秒就能扫完整个脑袋,能查出98%的急性出血。如果需要看血管有没有破,还能加做CT血管造影(CTA),清晰显示血管问题。
预防与认知误区
三级预防策略
- 行为干预:搬重物时要“三点支撑”——双脚分开,加上物体本身,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别弯腰硬扛;
- 环境防护:车里装东西要用绳子、网固定好,5公斤以上的物品放后排(防止急刹车时往前冲砸到头);
- 特殊防护:经常做高风险事的人(比如工地干活、骑车),可以戴经过临床验证的头部防护装备(比如头盔)。
常见误区解析
- “没破皮就没事”:80%的颅脑损伤都是“闭合性”的——没破皮、没流血,可不代表里面没伤,千万别大意;
- “让他睡一觉就好”:睡眠会掩盖意识恶化,比如本来能叫醒,睡沉了可能喊不醒,一定要每2小时定时唤醒;
- “伤后要补营养”:受伤后6小时内别吃别喝,万一吐了容易呛到气管里(误吸),反而更危险。
现在创伤医学很成熟,规范处理能把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降到5%以下。关键要记住:只要撞了头后意识有变化(比如昏迷、迷糊),一定要去医院做专业检查。神经外科的早期治疗方法已经很完善,早就诊是救人和减少后遗症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