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起身时眼前发黑、运动后感觉呼吸急促?这些身体信号可能提示你的血压调节系统“反应慢”了。血压是维持心脏、大脑等器官供血的重要指标,如果波动超出身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可能会影响多个系统的正常功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低血压的那些事,帮大家读懂身体提示,学会应对方法。
为什么会得低血压?主要有3个原因
1. 天生血压就低
有些人心跳、血压本来就比普通人低一点(比如收缩压经常低于90mmHg),但身体没毛病,属于正常的生理差异。不过这类人猛地变姿势(比如从躺到坐、从坐到站)时,身体调节血压的神经反应慢半拍,会暂时让大脑供血少一点,就会觉得晕乎乎、没力气。
2. 生病了或身体有问题
如果得了感染性疾病(比如严重感冒、肺炎),全身炎症会让血管变“松”;长期慢慢失血(比如胃溃疡出血、月经过多)会让身体里的血变少;心脏功能不好(比如心衰)的话,泵血能力下降——这些情况都可能让血压掉下来。还有研究发现,肠道里的菌群乱了,可能会影响血管的松紧度,间接导致低血压。
3. 药物影响
吃降压药吃多了,可能会打乱身体本来的血压调节;还有些药比如扩张血管的药、利尿药,要么让血管变松,要么让身体里的水分变少,也会让血压降低。如果同时吃几种药,要特别注意有没有叠加作用。
日常怎么缓解?做好这4点
慢慢变姿势,别着急
起床或从躺到站的时候,试试“三步法”:先从平躺改成坐,停15秒;再从坐改成站,再停15秒;最后慢慢活动——这样能给身体调节血压的神经足够时间反应,不容易晕。
吃对饭,喝够水
如果医生允许的话,可以适当多吃点盐(比如每天比平时多放一点,但要听医生的),同时多喝水(每天喝2000-2500毫升左右)。最好选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别只喝白开水。另外,把一天的饭分成4-6次吃,少吃多餐,能减少吃完饭后血压掉下来的风险。
用点物理辅助
穿医用弹力袜(压力在20-30mmHg之间的),能通过挤压腿上的血管,让血液更快流回心脏;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用下肢加压的仪器(比如间歇性气压治疗)帮忙。
适当运动,练出“稳”的能力
平时可以做些抗阻训练,比如靠墙静蹲——每周3次,每次做3组,每组蹲30秒;再配合呼吸练习:吸气4秒,憋2秒,呼气6秒。还有平衡训练,比如单腿站、打太极,能让姿势更稳,减少晕倒的风险。
什么时候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一周内晕倒超过2次;突然胸口像被压着一样疼;一边胳膊腿没力气、说话不清楚;昏迷超过10分钟。
医生会做这些检查:戴个动态血压监测仪,看看一天的血压变化;做直立倾斜试验,查身体调节血压的能力;必要时做心脏超声,看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果需要吃药(比如难治性的体位性低血压可能用米多君),一定要听专科医生的,不能自己乱买。
长期管理:把风险“管”起来
平时要记血压日记:每天早上起床、吃完饭后2小时、睡觉前测血压,记下来。包里可以放些含钠的小零食(比如腌制的坚果,每包含100-200mg钠),万一觉得晕了能赶紧吃点。每年做一次心电图、心脏超声,查查心肺功能。
还要注意这些细节:别待在太热的地方,环境温度要稳定;大便的时候别太用力,避免拉大便时血压掉下来;洗澡的时候,水温别太高。
总的来说,低血压不是小事,但也不用太慌——先读懂身体的信号,平时做好日常管理,比如慢慢起身、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如果出现危险情况赶紧去医院,就能把低血压的风险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