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呕吐、不想吃饭是生活中常见的紧急情况,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健康问题。搞清楚主要原因和应对方法,能帮大家科学处理。
一、四大主要原因
- 胃黏膜突然“受伤”:胃表面的保护屏障被物理或化学刺激破坏,引发急性炎症。常见原因有吃太烫、太酸的东西,喝酒精类饮品;长期吃阿司匹林这类非甾体抗炎药;或者压力大、紧张导致胃酸分泌紊乱。表现为突然上腹部烧痛、恶心,吐了之后也不缓解,做胃镜会看到胃黏膜红肿。
- 胃肠型病毒感染:腺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的胃肠炎,冬天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30%-50%。典型表现是低烧(37.3-38.5℃)、浑身酸疼、吐水样物,潜伏期短(12-48小时),一般能自行恢复。
- 吃了带毒素的食物:细菌污染食物产生的毒素会引发急性肠胃反应,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在25℃下放2小时就会产毒;沙门氏菌常见于没煮熟的禽类制品。通常吃了可疑食物后2-6小时会剧烈呕吐。
- 胆囊相关疾病发作:有胆囊炎、胆结石的人,常出现吃后呕吐的情况,70%的人伴随右上腹(胆囊位置)按压痛,恶心和吃油腻食物明显相关,40岁以上女性患病风险是同龄男性的2.1倍。
二、怎么观察症状和判断风险
通过以下几点能更准确判断病情:
- 看呕吐频率:如果吐得很频繁(间隔不到2小时)且呈喷射状,要警惕颅内压增高(比如脑炎、脑瘤等)。
- 看伴随症状:发烧加拉肚子提示感染;右上腹痛加呕吐提示胆囊问题;头晕加尿少提示中度以上脱水。
- 看脱水情况:轻度脱水表现为口干、尿色深;中度会眼窝凹陷、皮肤弹性下降;重度会血压下降、意识模糊。
三、科学应对方法
- 发作时的处理:
- 姿势:半躺(45度),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
- 补水:用口服补液盐Ⅲ,少量多次服用;
- 缓解恶心:可含生姜片,别用止吐药。
- 饮食调整:
一步步恢复饮食——
- 前6小时:禁食固体食物,少量多次喝水;
- 6-12小时:吃香蕉、苹果泥等低纤维食物;
- 12小时后:慢慢加米饭、烤面包等碳水化合物。
- 就医标准:
有以下情况之一立即就诊:
- 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
- 吐出血或咖啡样物;
- 婴幼儿、孕妇、老人症状持续超过6小时。
四、怎么预防
- 日常防护:
- 食物冷藏温度控制在5℃以下;
- 烹饪时中心温度达75℃并保持15秒;
- 用公筷阻断幽门螺杆菌传播。
- 定期检查:
- 40岁以上每2年查一次胃功能;
- 胆囊病高风险者每年做肝胆B超;
- 长期吃阿司匹林类药物者定期监测胃黏膜。
- 养肠道:
- 每天吃含10亿以上活性益生菌的食物或补充剂;
- 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
- 喝水少量多次,每天总共1500-2000毫升。
突发呕吐、不想吃饭是身体发出的“警报”,搞清楚原因、按正确方法处理、做好预防,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危险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