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掏完耳朵就觉得耳朵闷、听不清,甚至耳鸣、头晕?这些异常其实是耳朵在给你发“健康警报”。掏耳后的不适,主要和三个常见的生理问题有关。
耳道内的“物理阻隔”——耵聍栓塞
耳朵里的耵聍腺每天会分泌耳垢(也就是耵聍),这是保护耳朵的“天然屏障”,能粘住灰尘、调节耳道湿度。但很多人用棉签、挖耳勺乱掏,反而会把软乎乎的耳垢推到耳道更深处,慢慢堆成硬疙瘩,把耳道堵得严严实实。临床上有三分之一觉得耳朵闷的人,都有反复掏耳朵的习惯——硬耳垢不仅会挡住声音(就像给耳朵戴了个“隔音罩”),严重时还会压到鼓膜,让人头晕。
耳道屏障的“免疫应激”——外耳道炎症
耳道皮肤特别薄,还不到0.1毫米,稍微掏得狠点就会划出口子。这些小伤口会破坏皮肤的保护屏障,让耳道里的细菌失衡,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类致病菌的感染概率会明显上升。炎症发作时,耳道会肿起来,还可能渗出液体,听起来像耳朵里有“水泡声”,严重的甚至会连累耳道软骨,疼得让人直咧嘴。
中耳腔的“压力失衡”——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子后面的“气压调节管”,每吞咽5-10次,它会打开0.3秒来平衡中耳压力。但掏耳朵的刺激可能会打乱它的正常开关,导致中耳里出现负压,甚至积液体——就像给鼓膜贴了层“胶水膜”。这种情况引起的听力下降是慢慢加重的,转头、动脑袋时头晕耳鸣会更明显。
出现这些问题该怎么办?记住三步处理原则:第一,立刻停止掏耳朵;第二,用生理盐水喷鼻,保持鼻子和咽鼓管通气;第三,试着嚼嚼口香糖或者做吞咽动作,帮咽鼓管打开。如果症状超过24小时还没好,或者出现剧烈疼痛、天旋地转、突然听不清,一定要在48小时内去看耳鼻喉科——医生会用耳内镜检查、声导抗测试之类的方法评估,必要时会帮你冲洗耳道,或者做咽鼓管的康复训练。
想预防掏耳受伤,关键是建立正确的护耳习惯:别用尖锐的东西(比如发夹、指甲)掏耳朵,少做不必要的耳道冲洗,也别用酒精之类的刺激液体擦耳朵。平时可以练“吞咽+鼓气”的动作:先咽一口口水,再捏着鼻子轻轻鼓气,帮咽鼓管保持功能。其实耳朵有自己的“自洁能力”,耳垢会随着说话、吃饭时的震动慢慢掉出来,根本不用刻意掏。要知道,每年因为掏耳朵不当导致耳道损伤的急诊病人有十几万,护好耳朵的核心,就是尊重它的生理规律——别乱“干预”,就是最好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