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根尖周炎是口腔科常见的急症,主要与牙髓感染扩散有关。当龋齿发展至牙本质深层时,细菌可能突破牙髓的保护屏障,沿根尖孔侵袭根尖周组织,引发急性炎症。这种炎症有三个典型表现:初期为隐隐的钝痛,逐渐加剧为一跳一跳的搏动性疼痛;咬东西时会出现尖锐刺痛;张口时颞下颌关节会发出异常响声。
疼痛的产生与多重解剖因素相关。根尖区急性炎症会导致局部压力升高,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信号;同时炎症释放的前列腺素等物质,会引发咬肌保护性痉挛,造成肌肉与关节系统功能紊乱。因此张口时,痉挛的咬肌与颞下颌关节盘滑动异常,就会出现特征性弹响——这提示牙齿感染已影响颌面部运动功能,需及时干预。
抗菌治疗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局限性感染常用一线抗生素,覆盖革兰氏阳性菌;若怀疑合并厌氧菌感染,会联合另一种抗生素增强效果,但抗生素仅为辅助手段,必须经专业医生评估后使用。研究显示,72小时内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92%能控制急性症状,延误治疗则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
根管治疗是根尖周炎的核心治疗手段,流程包含三个关键阶段:首先用显微设备定位根管系统,接着用超声器械清除感染组织,最后用生物陶瓷材料进行三维充填。治疗全程需配合3-5次X线检查,确保根管预备深度误差控制在0.1mm以内。临床随访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后5年成功率维持在89%-95%之间。
术后护理需注意多维度管理:饮食上建议选择粥、羹汤等流质食物,避免用患侧咀嚼;口腔清洁应使用软毛牙刷,采用改良Bass法轻柔刷洗牙龈边缘;疼痛时可采用间歇性冷敷,每次15分钟,间隔30秒避免皮肤损伤。特别提示:治疗后24小时内不要用患侧咀嚼硬物,防止暂时性充填材料脱落。
若出现面部肿胀、发热等全身症状,说明感染可能突破局部屏障,需立即就诊。医生可能采取切开引流等紧急处理措施。数据显示,及时处理的间隙感染治愈率可达98%,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纵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就像房屋漏水需及时检修,牙科急症也需抓住黄金时间处理。
预防应建立三级防控体系:一级预防包括每日两次正确刷牙及使用牙线;二级预防建议每6个月进行牙周探诊检查;三级预防要求发现龋齿后14天内接受治疗。临床研究证实,坚持三级预防可使根尖周炎发病率降低76%,显著改善口腔健康水平。
牙齿根尖周炎虽常见,但只要关注早期症状、及时进行根管治疗、做好术后护理,并坚持三级预防,就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发病风险。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重视、早干预才能减少痛苦,守护好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