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彩超是心血管疾病常用的无创检查,用声波“捕捉”心脏的动态画面,能清晰显示心腔大小、瓣膜状态和血液流动情况,还能给出20多项量化指标,帮医生客观判断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腔结构评估
左心室是心脏主要的“泵血房间”,它放松到最大时的内径(舒张末期内径,简称LVEDD)正常不超过55毫米。如果这个数值持续超过57毫米,可能是左心室变大了,常见原因有长期高血压、心肌病或瓣膜病变。右心室肌肉较薄,大小更受肺部循环压力影响,它的收缩末期面积变化分数(FAC)如果低于35%,往往提示右心功能异常。心房变大常和长期“容量超载”有关,左心房内径超过40毫米时,要警惕房颤的风险。
收缩功能检测
射血分数(EF)是判断心脏收缩功能的核心指标,代表左心室每次收缩能泵出多少血,正常范围是50%-70%。如果EF持续低于40%,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好。不过要注意特殊情况:运动员的EF可能高达75%,属于生理性表现;而肥胖患者因为胸壁脂肪厚,图像分辨率下降,测量结果可能有偏差。还有应变率成像技术,能追踪心肌上的微小“斑点”运动,比传统EF更早发现心肌纤维收缩的异常,敏感度要高30%左右。
舒张功能分析
心脏不仅要收缩泵血,还要放松接收血液(舒张功能)。用脉冲多普勒看二尖瓣的血流,会有两个峰(E峰是心脏主动放松时的血流,A峰是心房收缩的血流),正常比值在1到2之间。如果比值低于1,且E峰减速时间(DT)超过200毫秒,说明心脏放松的速度变慢了。用组织多普勒测二尖瓣环的运动(e'波,反映心肌本身的放松能力),如果E/e'比值超过14,预示左心室里的充盈压力太高了。对于房颤患者,还要结合肺静脉血流的S/D比值(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的比值)综合判断。
瓣膜功能评估
心脏的瓣膜像“单向门”,控制血液朝着一个方向流动。彩色多普勒能定量判断瓣膜反流程度:二尖瓣反流面积占左心房面积不到20%是轻度,20%-40%是中度,超过40%是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压差时间积分(TI)如果超过220mmHg·s,提示血流动力学有异常。瓣膜狭窄的话,要看瓣口面积:二尖瓣口面积小于1.5平方厘米,或主动脉瓣口面积小于1平方厘米时,可能需要考虑介入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肥胖患者检查前最好做些胸壁准备(比如涂更多耦合剂、调整体位),让声波更好穿透,改善图像清晰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可能因肺部压力高导致右心系统扩大,检查时要结合肺动脉压力一起分析;运动员的心脏可能有生理性左心室肥厚,EF通常超过60%,属于正常现象。检查当天要注意:别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咖啡、奶茶等),检查前30分钟坐下休息,让心率保持在60-90次/分,这样测量结果更准确。
现在的心脏彩超设备大多有三维成像功能,能更精准计算心室容积,减少因为假设心脏“几何形状”带来的测量误差。应变率成像技术对化疗引起的心肌病监测特别有用——它能在EF值下降前6-12个月,就发现心肌储备功能的异常。不过要提醒的是,检查报告不能光看数值,要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一起解读;单次EF值波动5%左右是正常的测量误差,不用过度担心。
建议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高危因素的人,每年做一次心脏彩超,重点关注E/e'比值(反映左心室充盈压)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反映心室肥厚程度)的变化。检查时要选有心血管专科资质的医疗机构,确保测量参数符合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的最新标准。如果疑似心肌纤维化等问题,可联合心脏磁共振检查,获取更精确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