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是引发肺癌的重要因素,了解它的致病逻辑、风险特点,以及如何筛查、戒烟和防控环境致癌物,对预防肺癌至关重要。
吸烟为什么会导致肺癌?
烟草烟雾里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69种是国际权威机构认定的“明确致癌物”。比如烟雾中的苯并芘,会附着在DNA上形成“有害结合物”,破坏p53这样的“抑癌基因”——它本来是细胞的“刹车”,基因突变后,细胞就容易失控生长。每支烟燃烧还会释放上亿个“自由基”,让身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导致DNA损伤的标记物(比如8-氧鸟嘌呤)增多。等细胞修复能力跟不上,基因突变越攒越多,就可能启动癌变程序。
吸烟越多、开始越早,风险越高?
医学界用“吸烟指数”(每日吸烟支数×吸烟年数)评估风险:如果指数超过400,得肺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6.8倍。而且开始抽烟的年龄越轻,风险来得越快——20岁就每天抽20支,40岁就到高风险线;但50岁才开始抽的人,要到70岁才会有同样风险。这也是近年肺癌年轻化的原因之一,30-45岁患者占比比以前高了15%。
女性吸烟者的风险更特殊?
女性吸烟者有“双重风险”:一是生理上,雌激素受体和烟草致癌物会“协同作用”,导致女性修复DNA损伤的能力比男性低40%;二是社会上,女性戒烟成功率比男性低28%,还更容易暴露在二手烟中。数据显示,同样吸烟量的女性,患肺癌风险是男性的1.7倍;就算不抽烟的女性,吸二手烟的风险也比男性高1.3倍。另外,经期抽烟会加速苯并芘等致癌物在体内的蓄积。
哪些人需要定期做肺癌筛查?
根据2023年最新肺癌筛查指南,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建议每年筛查:1. 吸烟指数≥400且年龄≥45岁;2. 曾抽≥30年烟且戒烟<15年;3. 长期吸二手烟>20年。低剂量螺旋CT(LDCT)能让高危人群肺癌死亡率下降26%,还能查出85%的早期病变。第一次筛查时最好同步做肺功能检测,两者结合能更准确预测风险。
怎么科学戒烟?
- 认知调整:要明白“烟草依赖是慢性病”,不能只靠意志力硬扛;2. 替代疗法:用尼古丁贴、口香糖等尼古丁替代产品,能减轻50%的戒断症状(如烦躁、想抽烟);3. 行为干预:想抽烟时用“5D原则”——延迟一会儿、深呼吸、喝水、嚼健康零食、改变环境;4. 药物辅助:伐尼克兰等处方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5. 数字监测:用可穿戴设备测心率变异率,结合算法预测复吸风险。
环境里的致癌物要怎么防?
- 厨房油烟:高温烹饪时PM2.5浓度是室外雾霾的30倍,建议用集成灶+活性炭滤网;2. 装修污染:甲醛释放周期长达15年,入住前一定要找专业机构检测;3. 职业暴露:接触石棉、砷、铬等致癌物的人,要定期做痰液细胞学检查。
空气污染怎么分级防护?
根据空气质量指数(AQI)分三级:1. 三级(AQI>200):戴N95口罩+用室内空气净化器;2. 二级(AQI150-200):戴医用外科口罩+减少户外停留;3. 一级(AQI<150):用生理盐水喷鼻保持鼻腔湿润。
预防肺癌不是光不抽烟就行,还要注意厨房油烟、装修污染等环境致癌物,定期做肺癌筛查,科学戒烟。不管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二手烟,早重视、早行动,才能降低肺癌风险,保护肺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