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出现嗡嗡、沙沙之类的异响时,往往说明耳部可能有异常问题。有研究显示,约60%的耳道异响病例与耵聍栓塞(也就是耳垢堵了)有关。耵聍是外耳道腺体分泌的天然保护物质,正常情况下会随说话、吃饭等下颌运动自然排出,但如果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就可能形成阻塞。
耵聍栓塞是怎么来的
耳道异响的出现和多种因素有关:
- 环境影响
长期在粉尘多的环境工作(比如粉尘浓度超国家标准3倍以上),耵聍腺分泌会比平时多40%~60%,像建筑工人、纺织工人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护耳。经常接触化学气体的人,因刺激性物质持续刺激腺体,也容易出现耵聍分泌紊乱。 - 身体结构问题
先天性耳道狭窄的人约占2.3%,他们的耳垢排出速度比普通人慢一半以上;老年人因耳道皮肤萎缩、皮脂腺分泌减少,干燥型耵聍会变多,65岁以上老人中约35%存在耳垢排出困难的问题。 - 清洁方式错了
用直径超3毫米的硬东西掏耳朵,容易把耳垢推到耳道深处形成阻塞。临床数据显示,80%的医源性外耳道损伤都和不当掏耳有关,其中23%会发展成慢性外耳道炎。
耳道异响要先排除这些问题
耳朵有异响时,需通过专业检查排除以下情况:
- 中耳问题:鼓膜穿孔会伴随传导性听力下降,声导抗检查显示声顺值异常;
- 内耳问题:梅尼埃病会突然眩晕伴耳鸣,甘油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 神经问题:听神经瘤早期可能出现单侧持续耳鸣,MRI能明确诊断;
- 骨关节问题:颈椎X线片显示椎间孔狭窄时,要考虑神经根受压的可能。
出现问题该怎么处理
先做这些评估
用耳内镜检查时,耵聍栓塞的典型表现是外耳道一半以上被棕黄色物质堵住,看不到鼓膜。建议所有疑似病例做纯音测听,评估听力损失程度。
分情况处理
- 可以在家护理的情况
轻度栓塞且无鼓膜损伤时,可用碳酸氢钠溶液滴耳软化耵聍,滴药时保持头侧位一会儿,让溶液充分接触耳垢。 - 必须马上就医的情况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要立刻就诊:- 突然单侧听力大幅下降(如下降30dB以上);
- 耳鸣连续超过3天;
- 自己处理后耳痛加剧;
- 小朋友出现烦躁、抓耳等异常行为。
-
日常预防要点
游泳爱好者建议每季度清理耳道,用pH值5.5~6.5的专用清洁液;戴助听器的人要每天检查耳道是否通畅,每半年做一次耳道CT评估。
这些误区要避开
- 别过度清洁
耳道冲洗压力超200mmHg可能损伤鼓膜,不当冲洗导致鼓膜穿孔的概率是1.2%,建议清洁频率不超过每月2次。 - 别用尖锐物掏耳
用尖锐东西掏耳,外耳道皮肤划伤概率高达28%,划伤后感染会引发急性外耳道炎,需用局部抗生素的情况会增加3倍。 - 别把突聋当耳垢堵了
85%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会误以为是耳垢阻塞,延误治疗超3天的话,完全恢复率会降到37%。如果单侧耳鸣伴听力波动,建议48小时内做耳科评估。
维护耳朵健康要遵循“观察-评估-干预”的科学流程。如果耳朵持续异响,家庭护理无效时要及时找专业医生检查。建立正确的耳部护理认知,能有效降低耵聍栓塞及并发症的发生。建议把耳科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尤其是长期在高危环境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