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萎缩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口腔问题,有调查显示,30岁以上人群里超过60%都有这个问题。这不是牙齿自己“长高”了,而是牙周组织出了病理性问题——当牙龈边缘往牙根方向退,牙根表面露出来,就会导致牙齿敏感、蛀牙风险变高等一系列问题。
病理机制与分级管理
牙龈萎缩主要是牙周炎引起的慢性炎症导致的。炎症因子会破坏牙周膜纤维和牙槽骨的结构,让牙龈失去支撑慢慢往后缩。根据表现能分成三个阶段:轻度(退缩小于2毫米),主要是牙根稍微露出来,但没什么明显不舒服;中度(2-4毫米),会有牙齿敏感、牙缝里容易藏细菌的情况;重度(超过4毫米),还会伴随牙槽骨吸收,牙齿可能松动。不同阶段得用不同的方法,早期干预能有效延缓发展。
基础护理的关键措施
如果是轻度牙龈萎缩,做好规范的基础护理就能有明显改善。比如刷牙方式要调整,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和牙龈呈45度角,力气别太大(大概相当于拿两个鸡蛋的重量,150克以内);选刷毛直径小于0.2毫米的软毛牙刷,再用牙缝刷或冲牙器清洁牙缝;每天刷2次,每次2分钟,每餐后用牙线清食物残渣;每3个月去做一次牙周检查,看看牙龈有没有出血、炎症情况。要避免错的护理方式——比如刷牙太用力会磨伤牙龈,用硬毛牙刷还可能磨损牙釉质。
病因干预的治疗策略
如果牙龈萎缩还在继续发展,就得从病因入手系统干预。比如咬合不对的话,医生会通过模型分析找出问题,磨平太尖的牙尖,减少咬合对牙周的伤害;如果是正畸导致的,会调整矫治力,改善牙齿排列乱带来的局部压力;有假牙边缘不密封的情况,要换成密合的,避免细菌藏在缝隙里;有夜磨牙的人,会做定制的咬合垫,减少晚上牙齿磨动对牙周的压力。临床研究显示,做了系统干预的患者,牙龈萎缩进展速度平均慢了40%,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度能减少1.2毫米。
显微外科修复技术
如果是重度牙龈萎缩,现在的牙周显微外科技术能解决问题。前牙区(比如门牙)适合做结缔组织移植,从自己上颚取一块大概2×3厘米的结缔组织,补到萎缩的地方;后牙区缺损可以做游离龈瓣移植,取带血管的牙龈瓣盖在露出来的牙根上;还能用生物膜材料引导牙周组织自己长回来,或者用微创方法把粘在牙上的牙龈分开,给组织再生留空间。2022年多个医院一起做的研究显示,同时用结缔组织移植和生物膜的患者,术后6个月牙龈覆盖住牙根的比例能到78.6%,比只用一种方法的效果好很多。
长期管理的防护体系
做完手术之后,得建立一套防护方法防止复发。每3个月去做专业的牙周维护,清理牙龈下面的牙结石和细菌;如果在做正畸,会用保护装置减少托槽对牙龈的摩擦,还可以戴前庭盾保持牙龈需要的空间;术后6周内别吃太烫的(超过60℃),少碰酸性食物(比如酸梅、碳酸饮料,pH值小于5.5);每天补充200毫克维生素C,多吃Omega-3脂肪酸(每周吃2次深海鱼)和辅酶Q10。要注意,如果术后牙龈一直红肿或者有分泌物,得赶紧去医院,排除感染的可能。
常见护理误区解析
临床中发现很多人有错误认知,得纠正:比如牙龈出血就不刷牙?错!不刷会让细菌越积越多,炎症更重,应该继续轻轻刷;电动牙刷伤牙龈?现在的电动牙刷有压力传感器,能防止用力太大,反而更保护牙龈;冷热水交替漱口?温度变化太大刺激牙神经,术后应该用37℃左右的温盐水漱口;用牙线会让牙缝变大?错!正确用牙线能清牙缝里的细菌,反而预防牙龈萎缩;牙龈膏能让牙龈再生?目前没有科学证据支持有这种产品,别信虚假宣传。
牙龈萎缩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不管是轻度萎缩靠日常护理,还是中重度需要医生治疗,核心都是“专业评估+长期管理”。避开护理误区,坚持每天正确清洁牙齿,定期找牙医检查,就能有效控制牙龈萎缩,保护好牙周健康,让牙齿更稳固地“扎根”在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