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牙菌斑里的微生物引起的慢性感染病,会慢慢破坏支撑牙齿的牙周组织。当有害菌冲破牙龈的保护后,身体免疫系统会和细菌持续“对抗”,最终导致牙槽骨吸收——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
牙周致病菌的“破坏套路”
口腔里常见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这类革兰氏阴性厌氧菌,会通过3种方式伤牙周:
- 破“屏障”:分泌内毒素和蛋白酶,直接破坏牙龈的“保护墙”(上皮组织);
- 躲“清除”:形成牙菌斑生物膜,像给细菌穿了层“防护衣”,让牙刷、漱口水更难清理;
- 乱“免疫”:诱导身体释放炎症因子,反而让炎症反过来破坏牙周组织。
研究发现,这些细菌还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比如和糖尿病、心血管病互相“加重”:糖尿病患者更易得牙周炎,而牙周炎又会让血糖更难控制;牙周炎症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牙槽骨被破坏的信号
牙槽骨吸收是“慢慢变坏”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
- 早期:牙龈刷牙/啃硬东西出血、牙缝悄悄变大、总塞牙(比如吃青菜、肉类总卡牙缝);
- 中期:牙龈往下缩(露出牙根),吃冷热酸甜的食物会酸得“一哆嗦”(牙齿敏感);
- 晚期:牙齿松动移位(比如门牙往外翘)、咬东西没力气(嚼不动硬点的食物)、甚至颌骨的骨嵴都被吸收了。
怎么防、怎么治?
日常基础防护:做好“清洁+饮食”
- 刷对牙: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毛斜45度贴住牙龈,小范围轻轻震颤,每个牙面刷10秒左右);再用牙线或冲牙器清理牙缝——牙缝是牙刷刷不到的“藏菌窝”,一定要清;
- 慎用药漱口水:短期用氯己定漱口水(不超过7天)能辅助杀菌,但别长期用(会让舌头、牙齿染色,还可能破坏口腔菌群),必须听医生的;
- 控糖补营养:少吃奶茶、蛋糕、碳酸饮料这类精制糖(糖会喂饱牙菌斑里的细菌);多吃含维生素C(橙子、猕猴桃)、维生素D(深海鱼、鸡蛋)和钙(牛奶、豆制品)的食物——维生素C帮牙龈修复,维生素D和钙能强韧牙槽骨。
专业治疗:按“牙周袋深度”分级治
医生会用探针测牙周袋(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深度,再定方案:
- 牙周袋≤3毫米:加强口腔卫生指导,每6-12个月洗一次牙(洁治)——把牙齿表面的牙石、菌斑清掉;
- 4-5毫米:做“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用特殊工具伸到牙龈下,清掉深层的牙石和细菌,再把牙根表面磨光滑,让牙龈重新“贴紧”牙齿;
- ≥6毫米:可能要做牙周手术(比如翻瓣术),把牙龈翻开清更彻底,必要时加激光辅助(减少出血、促进愈合)。
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要“双管齐下”
糖尿病患者是牙周炎的“重点关照对象”:
- 空腹血糖超过8.0mmol/L时,得牙周感染的风险会高3倍;
- 建议每3-6个月查一次牙周(比普通人勤);
- 治牙周炎的时候,一定要同步测血糖——牙周炎症会让血糖波动,血糖高又会加重牙周炎,得一起管。
牙齿松动了?按程度处理
牙齿松动是牙槽骨吸收的“直观信号”,按松动程度分3种情况:
- 轻微松动(Ⅰ度):只能往一个方向晃(比如前后晃),清掉牙石、菌斑这些刺激因素后,多数能自己恢复;
- 中等松动(Ⅱ度):能往两个方向晃(比如前后+左右),用牙周夹板(像“牙套”一样把松动牙和邻牙绑在一起)固定,再配合抗炎治疗;
- 严重松动(Ⅲ度):能往多个方向动甚至移位,医生会评估“留牙价值”——如果牙槽骨吸收太多,留着反而会反复发炎,就建议拔牙,之后可以种牙修复。
长期维护:别“治完就不管”
牙周炎是“慢性病”,治好了也得定期维护,不然容易复发:
- 个性化计划:让医生做“个性化维护方案(PM)”——比如牙周情况差的人,每3个月复查一次;情况好的,每6个月查;
- 抽烟的人要更勤:抽烟会削弱免疫力、加重炎症,维护间隔要缩短到3个月;
- 镶牙前先查牙周:装假牙(比如种牙、烤瓷牙)前,一定要先查牙周——如果牙周有炎症,新牙会“压坏”剩下的牙槽骨,反而更麻烦。
牙槽骨是牙齿的“地基”,地基不稳,牙齿肯定站不住。想要护好牙槽骨,得“日常护理+专业治疗”一起上:每天认真刷牙、用牙线,定期找医生洗牙、查牙周,才能慢或阻止牙槽骨吸收。建议每年至少做1次全面的牙周检查——早发现“牙龈出血、塞牙”这些小问题,就能避免发展到“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的大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