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突然天旋地转,可别只当是没睡够——不少早起头晕的人,其实是颈椎出了结构问题。咱们今天就聊聊颈椎病和头晕之间的关联。
颈椎病引发头晕的3个关键原因
- 椎动脉被“压得供血不足”
颈椎里的横突孔里有一条“椎动脉”,专门给管平衡的脑干、小脑供血。要是颈椎长了骨刺(骨赘)、椎间盘突出,再加上睡姿不好(比如枕头太高/太低),夜里一直压着这条血管,时间久了血管弹性变弱。早上翻身或起床时,体位突然改变,椎动脉血流“骤降”,脑子里一下子缺氧,就会突然天旋地转。有研究发现,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的人,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和正常人不一样。 - 颈部肌肉“僵住了”
脖子上的肌肉像“弹性弹簧”,要是夜里一直绷着劲儿(比如枕头不合适、睡姿歪了),会堆乳酸、血液循环变差。早上醒了肌肉还没“缓过来”,依然僵直,牵拉神经末梢就会引发头晕。临床数据显示,得颈部肌筋膜炎(肌肉和筋膜炎症)的人,早起头晕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很多。 - 交感神经“乱发信号”
颈椎关节周围有套“交感神经网络”,管着血管收缩、心跳这些功能。要是颈椎病变(比如关节错位、增生)刺激到它,神经就会“乱指挥”。早上从“睡眠模式”切换到“清醒模式”时,交感神经一乱,椎动脉会异常收缩,血流忽高忽低,影响管平衡的“前庭系统”,就会出现旋转性眩晕(感觉自己或周围在转)。研究显示,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中,前庭功能异常的比例挺高。
科学应对:3招“护颈防头晕”
- 睡对姿势,给颈椎“找对枕头”
选记忆棉等支撑型枕头,高度大概“一拳高”(躺下时让颈椎保持“中立位”,不抬头也不低头);尽量侧卧位、屈膝——这种姿势能减轻颈椎压力。别用单手托腮侧睡、别趴着睡,不然颈椎会被压变形。睡眠研究说,符合颈椎生理曲度的支撑,能改善椎动脉血流。 -
晨起“慢半拍”,先做唤醒操
醒了别猛地坐起来,先躺着做套热身:- 慢慢点头10次(像说“yes”);
- 左右转头各8次(幅度别太大,慢一点);
- 耸肩画圈5次(肩膀往上抬,再前后画圈)。
做完用热毛巾敷脖子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留5-10分钟让身体“适应”,再慢慢起床——给神经系统“唤醒时间”。
-
白天“定时松脖子”,别让颈椎累着
不管上班还是玩手机,每小时停下来拉伸20秒:- 向前伸脖子(像乌龟伸头,别用力);
- 向左右侧伸(耳朵靠向肩膀,别抬肩膀);
- 重复2组。
用电脑时屏幕调至视线齐平(可用升降桌);看手机抬到脸中间——减少“低头压力”。临床试验表明,这种拉伸能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疲劳。
这些危险信号要警惕,赶紧找医生
要是头晕时出现以下情况,别硬扛:
- 伴随单侧耳朵突然听不清或耳鸣;
- 晨起短暂看不清东西(复视)或咽东西费劲;
- 头晕时血压忽高忽低;
- 以前有过脑梗、脑出血等脑血管病;
- 自己调理2周没好转。
医生会用CT、MRI等检查精准定位问题:CT血管造影能看椎动脉受压程度,功能性MRI能查脑血流变化。必要时会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个性化牵引等方法——研究显示这些治疗能改善椎动脉血流,缓解头晕。
颈椎健康得靠“长期管理”:平时姿势要对,每天做颈椎操,有问题及时干预。预防永远比治疗重要——把颈椎“护好了”,晨起头晕的麻烦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