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里,中风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缺血性的(比如脑梗死)和出血性的(比如脑出血)。根据最新的《中国卒中报告2021》,我国中风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40-64岁的劳动力人群占比已经升到了47.8%。这说明,中风不是老人的“专利”,风险高低和年龄没有绝对关系,反而和生活方式联系更紧密。
中医眼中的中风成因:内外失衡是关键
在中医看来,中风主要是“内风”引起的,核心原因离不开三个“失衡”:
- 气血失衡:人过了45岁,气血生成能力会慢慢下降,血管弹性也跟着变弱。中医说的“正气亏虚”,其实和现代医学说的血管内皮损伤差不多,这种情况下血小板更容易扎堆聚集。
- 情志致病:长期压力大、情绪紧张,会让交感神经一直“兴奋”,这和中医说的“肝阳上亢”是一个道理。研究证实,长期焦虑的人,卒中风险会升高34%。
- 代谢紊乱:如果脾胃不好、消化功能弱,体内容易产生“痰浊”,这对应现代医学的脂代谢异常。当甘油三酯超过1.7mmol/L时,血液黏稠度会明显变高,形成“血瘀”状态。
被忽视的五大危险因素
- 隐形高血压:大概15%的中风患者,发病前血压看着正常,其实有“清晨高血压”的问题。建议中年人每天早上起来测血压,如果数值超过140/90mmHg,得留意。
- 代谢综合征:腰围超过85cm的“苹果型身材”(肚子大)的人,内脏脂肪会释放炎症因子,卒中风险比普通人高2.8倍。研究还发现,这种体型和脑白质病变的发展关系很大。
- 睡眠呼吸暂停:如果每晚呼吸暂停超过30次,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能力会下降67%。建议打鼾的人做个多导睡眠监测,及时干预。
- 久坐不动:每天坐超过6小时,脑部的血液供应会减少12%。研究显示,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能让卒中风险下降35%。
- 隐性肥胖:有些人BMI(体重指数)正常,但体脂率超过28%,也就是常说的“瘦胖子”,他们的颈动脉内膜中层比健康人厚0.12mm,这是动脉硬化的早期信号。
预防中风的黄金组合
- 饮食干预方案:
- 试试“彩虹饮食法”:每天吃5种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比如蓝莓、胡萝卜、菠菜,里面的抗氧化物质能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
- 注意隐形盐:像调味品、罐头里都有不少钠,每天钠的摄入量最好不超过5g。
- 补充ω-3脂肪酸:每周吃2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鲭鱼,能降低甘油三酯。
- 运动处方:
- 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
- 每天做10分钟颈动脉保健操:慢慢转头、点头,能促进脑部供血。
- 睡前做5分钟腹式呼吸,能调节自主神经的平衡。
- 监测预警:
- 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检测。
- 定期查同型半胱氨酸,理想值要低于10μmol/L。
- 留意视网膜微血管的问题,这可能是脑血管损伤的早期信号。
突发中风怎么办?记住“110”原则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马上打急救电话:“1”是看脸,有没有单侧下垂;“1”是看手臂,有没有单侧无力或麻木;“0”是听说话,有没有含糊不清。 黄金救治时间是发病后的4.5小时内,及时溶栓能让致残率降低58%。千万不要自己随便吃药,保持平躺着等急救。
总之,中风不是“突然来的”,它和我们的生活习惯、身体状态息息相关。早知道危险因素,早做好预防,才能远离中风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