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脑梗塞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流行病学数据显示,35-50岁人群的发病率比二十年前明显上升,这提醒我们得重视脑梗塞的早期预警和预防。
脑梗塞五大早期预警信号
- 突然眩晕伴头痛、恶心
突然觉得天旋地转、站不稳,还可能伴着剧烈头痛或恶心呕吐,这可能是脑干或小脑供血出了问题。有研究显示,出现这类症状后赶紧去医院,能大大提高急性期的治疗效果。 - 单侧眼睛短暂发黑或看不全
一只眼睛突然短暂发黑,或者看东西缺了一块(医学上叫“暂时性单眼视力丧失”),通常是颈动脉里的微小血栓掉下来导致的,是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前兆。 - 突然说不好话或听不懂
突然说不出想说的词、语句混乱,或者别人说的话听不懂,研究发现语言中枢缺血可能比手脚无力更早出现。 - 没原因地一直犯困、老打哈欠
没有明确原因的持续困倦,还老打哈欠,这可能是脑组织缺氧的代偿反应,得警惕。 - 一侧手脚麻、无力或脸歪
突然一侧手脚麻木、拿不住东西,或者脸不对称(比如口角歪斜),这说明大脑运动皮层供血有问题,要注意症状可能暂时缓解但反复出现的情况。
现代常用的脑梗塞检查技术
- CT血管造影(CTA)
用640层螺旋CT快速拍全脑血管的图像,扫描快、看得清楚,适合急诊时查血管,但肾功能不好的人要谨慎用对比剂。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能在发病几分钟内就显示缺血的部位,敏感性很高,但检查时间较长,而且依赖磁共振设备。 -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通过监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能查到微小血栓信号。新设备能动态监测,适合门诊筛查和长期随访。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是血管成像的“金标准”,能看清血管病变的细节。现在随着介入技术进步,还能一边诊断一边做血管内治疗。 - 脑电图监测
结合定量分析的新型脑电系统,能通过脑波特征变化评估脑缺血程度,帮医生做临床决策。
脑梗塞的三级预防方法
一级预防(从根源控风险)
- 定期做脑血管评估,比如查颈动脉超声、血脂四项;
- 吃地中海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鱼类),控制每天总热量,每周保持150分钟规律运动;
- 管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定期查同型半胱氨酸等代谢指标。
二级预防(出现症状早干预)
- 出现预警症状后及时启动抗血小板的干预;
- 规范用他汀类药物,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目标范围;
- 隐源性卒中(找不到明确原因的卒中)患者要做动态心电监测,排查心房颤动等问题。
三级预防(康复阶段防复发)
- 用多模态康复训练,比如物理治疗(像手脚活动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比如记东西、说话练习);
-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卒中后的抑郁状态;
- 改善家里的环境安全,比如装扶手、铺防滑垫,预防跌倒等二次伤害。
最后要强调的是,一旦出现疑似脑梗塞的症状,立刻用“FAST”原则快速判断——看面部有没有不对称、肢体有没有无力、语言有没有异常,如果有,立刻送医院!临床数据显示,及时接受溶栓治疗能大大改善预后,降低残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