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是人类的第三磨牙,由于现代人牙槽骨空间往往不足,导致它无法正常萌出,形成“阻生齿”。据统计,约70%的成年人存在阻生齿问题。了解阻生齿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我们提前预判潜在风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下颌阻生齿的三维评估体系
下颌智齿的分类需要从三个维度综合判断:
空间定位分类:
- 完全埋伏型:智齿完全包裹在下巴的升支骨内,没有任何部分露出;
- 部分萌出型:牙冠突破了牙龈,但还没到达上下牙咬合的平面;
- 潜在萌发型:牙槽骨的间隙足够,具备正常萌出的条件。
垂直深度分级:
- 高位阻生:牙冠顶部距离牙龈不超过5毫米;
- 中位阻生:牙冠埋伏的深度在5-10毫米之间;
- 低位阻生:牙冠埋伏深度超过10毫米。
生长方向分类:
- 垂直向阻生:牙体的长轴和旁边的牙齿(邻牙)平行;
- 水平向阻生:牙冠朝着第二磨牙的后面(远中方向)生长;
- 近中倾斜:牙冠向第二磨牙的前面(近中方向)倾斜超过30度;
- 异向阻生:包括朝舌头方向(舌向)、朝脸颊方向(颊向)以及倒着长(倒置)等特殊情况。
上颌阻生齿的解剖风险评估
上颌智齿需要重点关注它和上颌窦(鼻窦的一种)的关系:
- 窦底邻近型:牙根与上颌窦之间的骨壁厚度不足2毫米;
- 安全距离型:牙根与上颌窦底部保持5毫米及以上的间距。 研究显示,窦底邻近型的阻生齿引发上颌窦炎的风险显著升高。
阻生类型与并发症关联性
不同的阻生模式对应不同的临床风险:
- 近中倾斜的阻生齿,容易导致旁边第二磨牙的远中面(后面)发生龋坏(蛀牙);
- 舌向阻生可能会造成舌侧的骨板穿孔;
- 倒置阻生常常伴随牙根异常弯曲;
- 窦底邻近型容易引发上颌窦积液。 临床数据显示,低位阻生齿的冠周炎发生率比高位阻生齿高47%,完全埋伏型的囊肿形成风险达18.6%。
影像学诊断的三重验证
准确分类阻生齿需要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
- 全景片检查:初步评估牙齿的整体排列情况,以及与邻近结构(如骨头、神经)的关系;
- CBCT三维重建:精准测量牙根与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避免损伤神经;
- 根尖片定位:清晰观察牙冠与邻牙的接触关系,判断是否压迫邻牙。 上颌阻生齿建议额外结合鼻窦CT,评估上颌窦腔的状态。
分级治疗策略
医生会根据阻生齿的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潜在萌发型:如果没有不适,可以定期观察,暂时不处理;
- 部分萌出型:常采用“分冠法”拔除,把牙冠分成小块取出,减少创伤;
- 完全埋伏型:需要通过“开窗去骨术”,先打开牙龈、去除部分覆盖的骨头,再拔除智齿;
- 窦底邻近型:建议分块取出牙齿,避免整颗牙脱位时戳穿上颌窦。术后可以用抗菌漱口水预防感染。
预防性拔除时机
25-35岁是拔除阻生齿的理想窗口期。这个年龄段牙根还未完全形成,术后的疼痛、肿胀等反应相对较轻。研究证实,预防性拔除阻生齿可使邻牙龋坏的风险降低63%,但一定要先经过专业医生评估,确认有必要再拔。
总之,阻生齿的分类是我们认识其风险的关键,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医生的专业评估,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处理方式——无论是定期观察还是及时拔除,核心都是避免阻生齿带来的并发症,保护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