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
- MR. ABHAY RAJPOOT MSc 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
- 病理特征 心脏受损(尤其是瓣膜损害),主要表现为心肌炎症或瓣膜瘢痕化及功能障碍。
- 临床数据 研究显示患者平均年龄27.5岁(范围11-65岁),男性占比62.8%。63%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继发于风湿性瓣膜病,29.9%为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死率高达28.7%,主要死因为顽固性心衰。
- 致病因素 由于风湿热属于传染性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卫生条件差
人群拥挤
医疗资源获取受限
- 病因机制 由未治疗的链球菌性咽炎引发(病原体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GAS/化脓性链球菌)。
- 典型症状
胸痛
易疲倦
心悸
运动或平卧时呼吸困难
足部肿胀
晕厥
受损瓣膜感染时伴发热
- 诊断标准 采用改良琼斯标准(由美国心脏协会及WHO更新):
主要标准:
心肌炎
多发性关节炎
皮下结节
舞蹈病
环形红斑
次要标准:
发热
多关节疼痛
实验室指标异常(ESR或白细胞升高)
心电图PR间期延长
- 并发症
心脏扩大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中风
- 防治措施
初级预防:早期诊断链球菌性咽炎,使用青霉素治疗
二级预防:风湿热患者每2-4周注射长效青霉素G(过敏者改用红霉素)
- 治疗方案
抗生素(青霉素)
抗凝剂(阿司匹林)
利尿剂(速尿)
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
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
镇痛药(布洛芬)
卧床休息
- 手术干预
瓣膜成形术
瓣膜置换术
- 护理诊断
气体交换受损(与心衰导致呼吸困难相关)
急性疼痛(与疾病进展相关)
活动受限(与虚弱相关)
营养失调(摄入不足致体重下降)
- 流行病学研究
2011年8月9日至12月24日在塞内加尔达喀尔16所宗教学校开展横断面研究(样本量2019人,年龄5-18岁)。结果显示男性占比60.1%,平均年龄9.7±3.3岁。确诊病例10例(患病率4.96/1000),超声筛查灵敏度为临床筛查的5倍;另发现23例临界病例(11.4/1000)。
- 发病机制假说
当前未完全明确致病机制,但普遍认为A组链球菌感染后通过"分子拟态"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瓣膜炎及慢性瓣膜病。
- 手术护理
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参照《Brunner & Suddarth外科护理学》第13版(2013年Elsevier出版,第769-795页)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