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用户发起讨论称:"接受全身麻醉或深度镇静消融术的患者,是否被告知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这是老年人麻醉已知的副作用,可能永久损害记忆力、注意力和判断力,甚至触发痴呆。心脏科医生更关注房颤消融成功率,可能忽视该问题。"
用户Jalia回应:"我未被告知该风险。80岁前已接受过5次消融术(其中4次镇静、1次全麻),下周还将进行左心耳封堵术。经历过28次直流电复律(DCCV),担心认知问题。"
有用户分享自身经历:"第二次DCCV使用异丙酚后,我持续数日意识混乱。监测显示手术期间出现呼吸暂停,但无麻醉师在场,未记录血氧数据。严重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应配备CPAP呼吸机。"
英国皇家麻醉学院(RCA)建议:深度镇静需配备与全麻同等的呼吸支持。部分诊所因麻醉师短缺改用深度镇静引发担忧。用户Karenjaninaz(退休麻醉护士)澄清:"现代麻醉药物代谢快,认知问题多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而非麻醉本身。"
讨论涉及多个焦点:
- 麻醉风险: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肥胖、糖尿病)可能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 技术争议:消融术成功率(1/1000死亡率)与"创伤性"批评
- 替代方案:局部麻醉+镇静(如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
- 监测创新:脑电监测贴片在麻醉中的应用
- 药物矛盾:抗心律失常药的副作用及停药策略
用户Cavalierrubie总结:"医疗决策需个体化,权衡风险收益。现代麻醉总体安全,但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测。"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