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在欧洲医学肿瘤学会会议上,科罗拉多大学奥罗拉分校的萨普娜·帕特尔博士(Sapna Patel, MD)报告称,在一项小型I期试验中,实验性PRAME靶向T细胞受体T细胞疗法anzutresgene autoleucel(anzu-cel)单次输注在既往治疗过的晚期或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
在16名这种“治疗选择极少”的难治性肿瘤患者中,该治疗的经确认客观缓解率(ORR)达67%,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1个月。帕特尔指出,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耐受性总体与anzu-cel的完整安全性特征一致。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5个月,6个月和12个月PFS率分别为69%和39%;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12个月OS率达71%。帕特尔表示:“通过T细胞受体特异性T细胞靶向高度表达的抗原——本例中的PRAME——即使在葡萄膜黑色素瘤这类‘冷肿瘤’中也能产生临床疗效,这可以推广至肿瘤学其他领域。”
荷兰癌症研究所阿姆斯特丹分部的特邀讨论者约翰·哈嫩博士(John Haanen, MD, PhD)指出:“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极为不乐观。”他补充道:“此类人群的治愈率极其罕见。”
哈嫩强调,1980年至2017年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所有现有疗法效果均不佳,各治疗方式的中位OS约为1年,3年OS率仅13%。另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常被使用,但“在此领域基本无效”。即使2022年FDA批准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tebentafusp(Kimmtrak),其ORR仅为11%,且基于OS获益的批准随长期随访效果已减弱。
鉴于此结果,哈嫩表示:“显然[anzu-cel]是一种高活性治疗方案。67%的确认ORR在此类患者中前所未见。”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眼部肿瘤,但全球发病率极低(每百万人6-7例)。约50%患者将发生转移,尤以肝脏为主。帕特尔指出,过去15年FDA已批准20余种黑色素瘤疗法,但大多未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测试或证实有效,仅tebentafusp和针对肝转移的Hepzato Kit美法仑注射系统获批。
anzu-cel的靶点PRAME是一种在50多种实体瘤中表达的蛋白,90%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呈阳性。帕特尔解释道:“PRAME是细胞内蛋白,经处理为肽段后通过HLA分子呈递至细胞表面。anzu-cel是一种经基因修饰的T细胞,其受体可识别该HLA/PRAME复合物。”
纳入疗效分析的16名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位年龄62岁,63%为女性;中位靶病灶大小10厘米,81%患者存在肝内外转移。患者既往接受过中位2种系统治疗,63%曾使用tebentafusp,所有患者均接受过肝导向治疗。
HLA-A*02:01和PRAME双阳性的患者接受白细胞分离术。anzu-cel制造耗时2周,随后进行淋巴清除化疗、单次anzu-cel输注及为期10天的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输注。
帕特尔报告称,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淋巴清除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4%为3-4级)。全部16名患者均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13例为1-2级,其余为3级;中位CRS持续9天,多数在14天内缓解,无长期病例。研究中未出现5级不良事件。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