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36岁的吴女士因长期便秘延误治疗,被查出早期肠癌。近3个月她大便干结,自行用药和调整饮食后症状反复,检查发现肠道有1厘米宽基息肉,术后病理诊断为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好在癌细胞未转移。该事件经权威医学期刊和媒体报道,引发大家对便秘与肠癌关联性的关注,医生强调“排便异常是肠癌预警信号”。
便秘为何会增加肠癌风险?
长期便秘虽不是直接致癌因素,但会间接增加肠癌风险。一方面,便秘使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变长,像亚硝胺、多环芳烃等致癌物会持续接触肠黏膜,可能引发DNA损伤和基因突变。另一方面,粪便干结刺激肠壁引发慢性炎症,长期炎症会激活致癌信号通路,促进息肉向腺瘤及癌变发展。2023年《柳叶刀》研究指出,每周排便<3次人群结直肠癌风险较正常人群高25%,便秘合并慢性腹泻者风险增加40%。不过,便秘引发的病理变化需结合其他危险因素综合评估。
哪些信号和人群要警惕肠癌?
肠癌早期有不少预警信号。排便模式改变,如持续性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超2周,大便变细、带棱角或呈扁条状;消化道有报警征兆,像便血、不明原因体重下降>5%、持续性腹胀腹痛或触及腹部肿块;还有全身性表现,如贫血、疲劳乏力。但这些症状要与痔疮、肠炎等常见病鉴别。高危人群主要包括40岁以上人群,一级亲属有肠癌病史者风险增加2 - 3倍;每日摄入红肉>100g、加工肉类>50g,长期吸烟(每天>20支)、酗酒(酒精量>30g/日)的人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癌变风险较常人高5 - 10倍,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微环境更易致癌。
怎样预防肠癌和进行筛查?
预防肠癌可从生活方式入手。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25 - 30g,如燕麦、芹菜、豆类,补充Omega - 3,如深海鱼、亚麻籽,减少高脂高糖饮食。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能降低肠癌风险15% - 30%。还要戒烟限酒,吸烟者戒烟后10年内肠癌风险下降至非吸烟者水平,酒精摄入量控制在男性<25g/日,女性<15g/日。筛查方面,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或有家族史者,建议每年粪便潜血检测,每3 - 5年肠镜检查,发现息肉缩短复查周期至1 - 3年;普通人群50 - 75岁每10年接受一次高质量结肠镜筛查,或选择FIT - DNA检测(每3年) + 乙状结肠镜(每5年)联合方案;出现预警信号要立即就医,优先肠镜检查并病理活检。用药请遵医嘱。 重视排便异常,高危人群主动筛查,可有效预防肠癌,提高早期发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