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研究团队在视力矫正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他们提出的“电—机械重塑”(EMR)技术无需切口或激光,就有望实现视力矫正。这一成果在不久前的美国化学会秋季年会上首次公布,被看作是继LASIK手术后视力矫正技术的又一次革新。不过研究团队也提醒,尽管初步实验效果亮眼,但该技术仍需长期验证,未来或许能为患者提供更安全、低成本的视力矫正方案。
传统手术有风险,新技术原理创新在哪?
传统的视力矫正手术,像LASIK,主要依赖激光或机械切割角膜来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不少风险,比如角膜损伤、干眼症等。而EMR技术独辟蹊径,它利用的是角膜胶原蛋白的电化学特性。研究团队通过特制铂金电极施加低强度电流,能暂时降低角膜pH值,让角膜短暂软化从而可塑形。当电流停止后,pH值恢复正常,角膜就会硬化并保持新的形状。这个过程无需移除组织,巧妙地避免了传统手术带来的创伤。研究还发现,仅仅1分钟就能完成角膜重塑,而且在兔子实验中,没有观察到细胞死亡或结构损伤。该技术的关键创新之处在于,把生物材料的“可塑性”与精准电流控制相结合,为非侵入性医疗技术打开了新思路。
动物实验效果如何?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多远?
在2025年8月的实验里,研究团队对12只兔子进行了EMR治疗,其中10只成功实现了角膜屈光度调整,平均矫正效果达到 -3.12屈光度,相当于人类近视约300度。实验数据显示,角膜曲率半径与预设目标高度吻合,并且没有出现感染、瘢痕或持续性酸化等副作用。虽然目前实验仅针对近视模型,但研究人员表示,通过调整电流参数或电极设计,未来这项技术有可能扩展到远视、散光等其他屈光不正类型。这一成果是从动物实验迈向临床应用的关键一步,不过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其长期稳定性,比如角膜形状能否维持数月甚至数年。
新技术能为患者带来哪些好处?
要是这项技术成熟了,EMR很可能成为LASIK的替代方案,尤其适合角膜较薄或者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它的优势十分明显:一是无创性,避免了角膜组织损伤,降低了术后感染风险;二是可逆性,理论上可以通过重复治疗来调整矫正效果;三是成本可控,设备和操作流程的简化或许能降低治疗费用。对于患者来说,这意味着更短的恢复时间、更低的并发症概率,以及更灵活的视力管理选择。比如高度近视患者可以摆脱厚重的镜片,运动爱好者也不用担心术后视力波动。此外,该技术的非侵入性特性或许能为儿童或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新方向。
新技术前景光明,还面临哪些挑战?
尽管前景乐观,但研究团队也指出,这项技术仍需克服重重障碍。首先,要在灵长类动物或人体试验中验证其安全性和长期效果,特别是角膜pH值变化对眼内其他组织的潜在影响。其次,不同人群的角膜厚度、胶原蛋白密度存在差异,可能导致矫正效果不稳定,所以需要开发个性化参数设定系统。此外,在技术商业化之前,还需要解决电极设计标准化、操作流程规范化等问题。在伦理层面,也需要明确技术的适用边界,比如是否允许用于“美容性视力改善”而非仅医疗需求。研究者希尔表示,从实验室到临床至少需要数年时间,但如果成功,这将是视力矫正领域的重大进步。 EMR技术为视力矫正开辟了非侵入性的新路径,其核心创新是将生物材料的电化学特性转化为医疗工具。虽然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但它低风险、高效率的潜力已经引发了广泛关注。未来如果能通过严格验证,或许能为数百万依赖眼镜或手术的患者提供更安全的选择,同时推动个性化医疗技术的发展。不过,科学界仍需保持谨慎,确保该技术在安全性、可重复性和伦理规范方面达到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