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30岁的刘先生在重庆郊外竹林散步时滑倒,面部撞地,大量竹条穿透颅底刺入颅内。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多学科团队为其实施开颅手术,成功取出约40块竹片,术后他未遗留严重神经功能损伤。这一事件引发了大家对户外活动安全风险的关注。
竹片颅脑穿透伤有多可怕?创伤机制与风险大揭秘
从物理力学和生物医学角度看,竹片造成的颅脑穿透伤危害极大。竹材有韧性和硬度,高速撞击时会有“子弹效应”,竹条尖端突破皮肤、颅骨后呈扇形分散,造成多处贯通伤。像刘先生的案例,竹片穿透路径涉及鼻腔 - 蝶窦 - 颅中窝,形成“竹片簇”式异物分布。
竹材表面有土壤真菌、细菌,进入颅内易引发脑膜炎、脑脓肿等深部感染。刘先生术后伤口就存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需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用药请遵医嘱。而且异物邻近视神经管、颈内动脉及海绵窦,操作不当会引发大出血或永久性视力损伤。部分竹片刺入脑实质,还有癫痫发作风险。初期症状可能只是鼻部出血、头痛,但颅内异物存留24 - 48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意识障碍等迟发症状,文献显示此类创伤死亡率可达15 - 30%。
穿透性颅脑外伤急救与医疗处置,你知道几步?
现场急救很关键。不要直接拔除异物,防止二次损伤血管或脑组织,要让伤者平卧,固定头部避免晃动,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减少污染。然后立即送往具备神经外科的三级医院,途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意识状态与瞳孔变化。
影像学评估方面,优先做CT平扫 + 三维重建明确异物分布,必要时增强扫描评估血管损伤;MRI可判断脑实质损伤范围,但不能有金属异物干扰。
手术干预时,采用联合入路,分层清理异物并止血,术中用电生理监测保护运动皮层功能。术后要监测脑脊液漏,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至少2周,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7 - 10天,用药请遵医嘱。
户外活动颅脑损伤预防体系,你构建了吗?
个体防护很重要。在竹林、碎石坡等复杂地形活动,要穿防滑鞋、护膝,戴护额头盔,优先选带面部护罩的登山型,背包用前胸后背负重设计降低重心。还要带便携式急救包,包含止血绷带、消毒棉签及紧急联络卡,手机开启GPS定位功能。
环境风险评估也不可少。选择有标识的步道行走,别偏离路径进入未开发林地。雨后竹林地面湿滑系数提升30%,应推迟探险活动。可通过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查询区域滑坡预警信息,避开高风险时段,如雷雨后48小时内。
社区安全教育也得跟上。把颅脑外伤急救纳入户外运动培训课程,重点演练“竹/木异物穿透伤”固定与转运技术。林区入口设置警示牌,用实景模拟展示穿透伤后果,增强公众风险认知。
刘先生案例警示我们,构建安全防护体系,可在户外活动中规避致命伤害,守护颅脑安全。

